□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姜培军
(上接3版)
茅盾为《牡丹》题名
今年清明节前夕,一位聊城籍老人在菏泽的一家医院里溘然长逝,从容走完了88年的人生旅程。他就是曾经担任过菏泽地区文联主席的朱希江先生。
近日,菏泽市作协名誉主席张存金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来怀念朱希江先生,引起广泛关注。在这篇名为《朱希江先生的菏泽情》的文章中,张存金深情地写道,朱希江担纲《牡丹》文学编辑部十余年,他把这个文学刊物视为“亲生”,百般呵护,最注重的就是编辑队伍建设和文学精品打造。
文章写道,在菏泽创办本土的文学刊物,为文学界营建自己的阵地,这是朱希江由衷的愿望。在牡丹之乡办文学专刊,朱希江认为有一千条理由定名为“牡丹”。当他费尽周折拿回批文以后,刊名让谁题写的问题一时众说纷纭。后来朱希江提出了让中国作协老主席、著名作家茅盾题名的建议。他多次进京,通过郓城籍老作家、时任八一电影制片厂副厂长岳野的关系,终于求得了茅盾的墨宝。茅盾题写的“牡丹”二字典雅秀丽,端庄大方,就像牡丹花一样漂亮。这让菏泽的《牡丹》文学杂志,从一诞生就携带着华贵和吉祥。茅盾题字这段佳话,也成了文学圈常说常新的菏泽故事。
曹州良种到京来
2月20日,2022年北京冬奥会在万众瞩目中完美闭幕。在冬奥会筹备、举办期间,代表着菏泽人民热情与祝福的100余盆反季节催花牡丹亮相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受到冬奥会组委会以及各国领导、运动员的喜爱。
事实上,景山公园、圆明园、中南海、奥林匹克公园都种植有菏泽的牡丹。王文德、赵孝武、赵孝知等菏泽牡丹专家多次进京种植、养护牡丹。王文德曾几次亲自回家乡菏泽挑选优良牡丹品种引种到景山,为景山公园牡丹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据他的侄子王孔峰回忆,景山公园东门里的牡丹,为1953年从菏泽移去的,当时移去40多个品种,后又陆续移植,现在已发展到200多个品种,面积3亩左右。上世纪八十年代,赵孝武、赵孝知等人还曾经为邓颖超、胡耀邦管理牡丹。
2017年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2465盆菏泽牡丹绽放天安门广场,为论坛添彩助力。2019年4月30日至5月12日,“国色天香—紫禁城里赏牡丹”菏泽牡丹主题展在故宫举行,15000盆盆栽牡丹、26000枝鲜切花及牡丹衍生品、牡丹文创产品与海内外游客见面。参加此次展出的菏泽牡丹涉及九大色系、十大花型、70余个品种,包括姚黄、魏紫、豆绿、赵粉在内的牡丹名品悉数亮相。
“姚黄魏紫昆山白,曹州良种到京来。”这是中宣部原部长陆定一的题词。有一年,“菏泽牡丹精品展暨赠碑仪式”在北京植物园举行,陆定一参观后为雍容华贵的菏泽牡丹所折服,欣然题词。
欧阳中石题写“中国牡丹之都”
4月8日下午,菏泽市档案馆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打开一幅书法作品,“中国牡丹之都”六个大字随即映入记者的眼帘。
这一天,距离记者初见这幅书法作品已经过去了整整10年。
2012年3月31日,在下榻的菏泽牡丹大酒店,当时已经85岁高龄的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挥毫写下了“中国牡丹之都”六个大字。当时,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就在现场。记得欧阳中石先生当时视力已经非常差,写完“中国牡丹之都”六个大字后,他谦虚地询问在场工作人员:“怎么样,写得还行吗?”
如今,“中国牡丹之都”六个大字已经融入菏泽牡丹标识图案。随着菏泽牡丹文化的传播、产品的开发,欧阳中石先生的书法作品为千万菏泽人所熟悉。
今天的牡丹区档案馆珍藏着一幅姚雪垠先生的书法作品——“腾飞中的牡丹之乡”。1992年春,为迎接第一届菏泽国际牡丹花会,原菏泽市摄制电视专题片《腾飞中的牡丹之乡》,派撰稿人时维亮等进京,在时任《人民文学》编辑赵则训(菏泽人)的帮助下拜访了姚雪垠先生。时维亮等说明来意后,姚雪垠欣然题词“腾飞中的牡丹之乡”。此件作品长160厘米,宽46厘米,真书行笔,寓巧于拙,朴实无华,其谦谦学者之风范跃然纸上。
此次赴京,时维亮还成功邀请央视著名主持人罗京为电视专题片配音。2021年6月,时维亮在一篇题为《我与牡丹节》的文章中回忆了这个过程。1992年元宵节后,他被抽调到菏泽国际牡丹花会组委会宣传组,负责首届菏泽国际牡丹花会的宣传工作。他还有一个任务是撰写电视专题片解说词,并接受任务去北京找中央电视台配音。
那时菏泽到北京还没有直达火车,京九线还没有通,须绕道济宁转车。到北京后,出于节省费用的考虑,他住进一个地下室宾馆,花十几元钱住了一晚。
时维亮回忆,那时说是勤俭办花会,实际是没有钱。为了省钱,他托赵则训等找到了中央电视台播音员罗京。罗京一般不会参与地方台的节目,但时维亮等为宣传菏泽专程跑到北京的精神,还是感动了罗京,他答应配音。可是,罗京要为三天后随中央领导人出访日本作前期准备工作,等回来要十天后了,时维亮等不及,这使罗京很为难。最后,罗京说,他马上联系录音师,当晚就加班给录制。
第二天早上,时维亮就收到了罗京送来的原稿和录音带。罗京在原稿上做了密密麻麻的标记,好几个多音字都加了注明,他的敬业精神令时维亮十分感动。2009年6月5日,罗京病逝,但他那带有磁性的温暖的声音,一直回响在菏泽这个牡丹飘香的地方。
蒙曼说牡丹
“到了清朝蒲松龄写《聊斋志异》的年代,曹州的牡丹已经非常优秀,优秀到可以拿出自己独有的品种,来反哺洛阳,这就是当年曹州牡丹的威风。”牡丹花开时节,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蒙曼特意为菏泽牡丹录制了一段视频。在这段名为《蒙曼说牡丹》的视频中,她对菏泽牡丹赞赏有加。
事实上,这不是她第一次赞赏菏泽牡丹。2017年7月14日晚,央视“魅力中国城”节目菏泽对阵新疆石河子的竞演擂响“战鼓”,蒙曼介绍说:“牡丹是木本植物,明朝以后菏泽就成为中国牡丹的栽培中心了。”同一年,蒙曼在央视《绿水青山看中国》节目中称赞道:“明朝以后牡丹的全国种植中心就是菏泽,北京种植的牡丹百分之九十都来自菏泽。”
在《蒙曼说牡丹》中,蒙曼说,中国是牡丹的原产国,历史上,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河谷之中,到处都盛开着野牡丹。牡丹是本土花、富贵花、英雄花。“明清时期有了一个新的说法,叫做曹州牡丹甲天下。”蒙曼说。
蒙曼还讲了《聊斋志异》中《葛巾》的故事,“洛阳有一位才子,名字叫做叫常大用,爱牡丹成痴,他听说曹州牡丹好,就专门跑到曹州去,等着看牡丹开放。”后来,葛巾、玉版分别嫁给了常大用及其弟弟,三年之后姐妹俩分别生了一个儿子。
“第二年的春天,当时(孩子们)接触地面的那个地方,长出两株非常茂盛的牡丹,一株是紫的,一株是白的,那不就是葛巾和玉版吗?这两株花在洛阳引起轰动,大家都来看,都来移植,然后洛阳才有了满城的牡丹。”蒙曼说。
“当年是曹州牡丹甲天下,如今是什么?菏泽牡丹走天下,这就是我们最好的接续上了祖先的传统,然后又把她发扬光大,这就是我们牡丹之都的魅力。”蒙曼说,今天菏泽牡丹已经随着发达的物流走向世界了,今年春节她也入手了四大盆菏泽牡丹。
蒙曼说,唐朝诗人徐凝曾经有诗写道: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我觉得如果牡丹真能够成为我们的菏泽精神、中国精神,成为菏泽大使、中国大使,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把这句诗改成:‘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人间好物华’。”蒙曼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