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学民
漫漫沧海桑田,正是黄河的泥土填平了古老菏泽的沟壑,让文明的曙光普照这方土地。内涵于黄土之中的菏泽历史,格外深沉,内容应该非常丰富,还在等待着我们的考古专家发现。让我们庆幸的是,古书典籍里的菏泽,也是同样丰富异常,故事满满。
最近一段时间,读了几本介绍菏泽历史的书,同时也查阅了一些古书典籍,虽然有些事情各抒己见,但主题脉络是清晰的,让我对菏泽这方土地更加敬重,也感慨无比。
菏泽,是存在于历史中的一个本地湖泊的名字,典籍中最早出现于《尚书·禹贡》。史书记载,中华始祖伏羲氏,以及后来的尧舜,都在菏泽这方土地有过大量的活动。特别是《墨子·尚贤》中记载“舜耕历山,鱼雷泽,陶河滨”,基本可以确定舜帝的重要活动区域之一就是菏泽。
大禹定州的时候,菏泽这块土地属于兖州。当时的兖州还只是一个地域的概念,是指当时黄河与济水之间(大概相当于现在泰山以西,太行山以东)的一个广大区域。西周建立之初,菏泽地域主要分属两个分封国,曹国和郜国。可惜这两个国家都没有做大,先后被商丘的宋国灭掉。后来,这方土地又分属过鲁国、齐国、楚国等,最终被秦始皇一统天下,成了中华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这一阶段,经历了两千多年。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在此设置兖州刺史部,相当于一个省级行政建制。因为黄河泛滥的缘故,其治所先后游走在鄄城、郓城、定陶、巨野等地。这一段时间持续了七百多年。公元578年,北周武帝执政期间,取曹国之名,菏泽这方地域开始了“曹州”的称谓。1735年,雍正皇帝升曹州为曹州府,其治所取名为“菏泽”。自此以后,菏泽这个行政称谓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菏泽是一块适合人类生存的肥沃土地,也是中华文明的中心地带之一,人文荟萃,要事迭出。伊尹、庄子等先贤的足迹遍布菏泽大地,留下了丰富的原创级中华智慧。《左传》中就有《臧哀伯谏纳郜鼎》的郜国故事;孔子《诗经》中专设了《曹风》章节,记录了以曹国内容为题材的四首诗篇。发生在鄄城这个第三方地域的晋楚城濮之战,成就了晋国百年的霸业,更向春秋各国宣示了弱国无外交的道理。范蠡西施定居陶邑的故事,让人们相信了隐忍的力量、智慧的决定和爱情的无价。伯乐相马的故事浅显易懂,不仅展示了孙阳的智慧,更是成为启迪后人学习总结、识马用人、把握先机的心灵鸡汤。虽然西狩获麟的典故发生在巨野,但是更表达出了孔子对春秋战国世风日下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感慨。宓子贱“鸣琴而治”的智慧,巫马期“事必躬亲”的态度,孔子两个学生治理单父县的经典案例,一直启迪着后来的县域管理者们。吴起的改革实践,深刻影响着春秋战国大地,也表现出了菏泽人的忠诚与智慧。从同学,到嫉妒,到陷害,到隐忍,到逃亡,到桂陵、马陵之战而反转的孙膑励志故事,非常适合古代国人的心态,但是现实中,桂陵、马陵之战陨落的是魏国的霸权,成就的是齐国的东山再起。
项梁命丧定陶,刘邦定陶称帝,从此,中华民族有了统一的称谓:汉。当然,汉人、汉语、汉字、汉服、汉文化等也应运而生。同是菏泽人的政治强人吕雉、情圣戚夫人、军事将领彭越、栾布等的恩怨情仇,赚足了世人的感情,更讲述了在打江山与坐江山的不同时期,朋友之间的微妙关系。当了27天皇帝,犯下1127条罪状的昌邑王刘贺,也是无语了,权力斗争、隐忍不发、一招制敌的权谋斗争,让教科书的各种案例无地自容;但是,身居南蛮地区的刘贺,“昌邑国梦”还是有的,也许现在江西的“南昌”,就是“南昌邑国”的简称。靠“环肥燕瘦”的那个赵飞燕当上皇帝(汉哀帝)的定陶王刘欣,被司马迁评价为“汉业由是遂衰”,为王莽篡汉创造了机会。但是,他为母亲丁夫人建造的黄肠题凑墓葬,依然现存于定陶原地。夜宿昌邑,东汉廉吏杨震拒收学生十金,“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的“四知”美谈,一直都是为政者自律慎独的崇高境界。兖州牧曹操屯兵鄄城,成就了一番霸业,更是成就了深深影响中国思维的《三国演义》。鄄城王曹植“煮豆燃豆萁”的七步诗,道出了“相煎何太急”的无奈和无助。
唐朝时期,曹州人义玄法师是佛教临济宗的创始人,临济宗是禅宗中影响最大的一宗,至今还影响着日本、韩国的佛教界,这也算是菏泽智慧对世界的又一贡献。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邀杜甫、高适等同游曹州大地,写下了不少诗篇,虽然过程洒脱,但也只是“西行有东音,寄与长河流”的无奈。黄巢起义改写了中华历史的轨迹,同时也暴露出了革命不彻底、执政能力不足等缺陷对社会的危害;让人尴尬的是,唐朝末代皇帝唐哀帝被朱温鸩杀后,葬在了黄巢起义的曹州,完成了一个不可思议的轮回。
宋朝京畿东辅之地的曹州出了许多名人,经济学家邢昺,政治家张奇贤,“交子”创立和推广使用人张咏,状元柴成务、李迪,被苏轼称为“以雄文直道独立当世”的王禹稱,两次举荐司马光的宰相庞籍,“为政爱民,唯马使君”的马默,“苏门四学士”的晁补之等,但是最让世人耳熟能详的却是梁山好汉。在动荡年代,人人自危,几乎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一个侠客梦,所以就形成了许多抱团取暖的小团队组织,这也反映出北宋时期的社会现实,更成就了文学作品《水浒传》。
《农桑辑要》的作者苗好谦是成武人,成为元朝时期为数不多的菏泽光荣。成武人韩克忠被朱元璋钦点为状元,算得上是当时菏泽的大事。1446年,范仲淹的世孙范希正在原乘氏县旧址规划建设了曹州城,就是现在菏泽市外圆内方的内方古城。七十六年后的1522年,为防范黄河水的侵袭,知州沈韩在离城五里修建了外圆内方的外圆大堤。自此,菏泽古城外圆内方的格局一直没有太大变化。明朝末年,成武知县任万民率领军民抵抗农民军失败,就义时从容不迫、大义凌然,尽到了大明臣子的职责,羞了多少两姓家奴的脸。
乾隆年间,丁忧在家的大学士、巨野人刘藻受邀编修了《曹州府志》,这是现存关于曹州最翔实、最完整的一部文化遗产。晚清期间,僧格林沁清剿捻军命丧曹州,自此以后,清政府的嫡系王牌部队就成了历史,清政府的气数也进入倒计时阶段。1875年,山东巡抚丁宝桢组织修筑的黄河南大堤完工,黄河河道一直保持至今,丁宝桢亲自撰写的《新筑障东堤记》纪念碑依然立于牡丹区蓝口村原处。1894年,周自齐参加乡试进入仕途,后来历经多个职位,并创办了清华学堂(清华大学的前身)。1897年,震惊中外的巨野教案爆发,蓄谋已久的德国借机强占了胶州湾,并将强行登陆的地方改名为青岛。
1927年10月,大革命失败后,成武人徐鹏翥带着共产主义的火种,回到菏泽,创建了菏泽大地上的第一个中国共产党组织——曹州支部。自此以后,菏泽大地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一个地域发生一两件影响全局的事件就已经是了不起的了,而菏泽却有许多许多。之所以有这样的结果,我想应该是因为黄河的恩赐,而形成了这一方适合人类生存与文明开化的地域;应该是肆意的黄河锻炼了这一方人随机应变的能力;应该是在与黄河的斗争中塑造了这方人的聪明才智;应该是与黄河长期共存中形成了这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包容与坚韧。我们可以大胆地说,菏泽的历史其实就是菏泽人与黄河的关系史。
如今的黄河已经安澜,古老的菏泽厚积薄发,正欣欣向荣。可是,黄河也已经成为地上河。我好似又想起了达摩克利斯剑的故事,主动权在我们还是在黄河?过去的都已经成为历史,我们今天的所作所为也将会成为枯燥的文字,成为我们来过菏泽的记号。希望我们能够为后人打下一个正能量的基础,当然,对后人有所启示我们也满足,最希望的是能够成为后人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