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2022年12月16日
第A08版:览九州

钟南山:不主张“大家一起阳”

12月15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走进中山大学,带来《新冠(Omicron)疫情动态及应对》的科普讲座。

钟南山系统分析了全国范围第二波奥密克戎疫情的特点,介绍了奥密克戎的生物学特征、致病性,以及在大学教学环境中如何让学生加强个人防护。

奥密克戎感染部位主要集中在上呼吸道

“当前全国范围内遭遇了第二波奥密克戎疫情,特点是传播性强。”钟南山说,奥密克戎在不断变异,传播力越来越强,但致病性大大减弱。在早期,感染部位有上呼吸道、气道和肺部,但经过两年变异后,奥密克戎主要集中在上呼吸道。

感染奥密克戎就像打了一次疫苗

钟南山表示,目前众多数据显示,感染过一次奥密克戎后,一年内再次感染的比例非常小。感染一次奥密克戎后,体内会产生抗体,就像是打了一次疫苗。

奥密克戎病死率已降至0.1%左右,相当于季节性流感

钟南山说,回顾新冠疫情三年,在奥密克戎毒株出现前,我国累计感染新冠人数在10万人左右,病死率(死亡/确诊人数)为4.65%。奥密克戎进入中国后,截至2022年12月6日,全国累计确诊人数约25万,累计感染人数近170万人,病死率(死亡/确诊人数)为0.24%。0.24%是包含了早期的数据,最近已经接近0.1%。“奥密克戎的致死率已相当于季节性流感,不是爆发性的。”

无症状感染者基本无新冠“后遗症”

此外,钟南山表示,一项苏格兰大型队列研究显示,无症状感染者与后遗症之间无显著相关。无症状感染者出现“后遗症”症状的风险并未高于未感染者。

感染前接种疫苗的患者,出现“后遗症”的风险下降,如嗅觉障碍风险下降42%;味觉障碍风险下降39%;听觉障碍风险下降40%。他表示,医学上对于后遗症有严格的定义,指的是疾病造成的损害终身存在。现在一些所谓新冠后遗症更是一种主观感受,比如全身疲劳和脑雾等,主要是因为精神心理影响导致的。我们不能叫它后遗症,目前还没看到新冠肺炎特别明显的对器官引起长期功能不全的案例。

他还提到,卡塔尔一项研究显示,奥密克戎感染一次后,患者一年内有76.2%概率不会有症状。

奥密克戎毒株“北强南弱”?

针对最近社会上流行的奥密克戎毒株“北强南弱”说法,钟南山说,广州、重庆等地主要是BA.5.2,北京、保定等地主要是BF.7。BF.7是在BA.5.2基础上的突变株,总体来看,两种毒株没有明显差异。“什么地方毒株比较弱,什么地方比较强,恐怕没有根据,只是从个例里发现有这样的情况。”钟南山还表示,“近期在北京流传的‘朝阳毒株’比‘海淀毒株’强的言论,也是没有根据的,只是个例反映出的情况。”

“大家一起阳”不可取

钟南山院士提到,现在有种说法“早也阳、晚也阳、不如大家一起阳”,这种观念不可取。因为很短时间内大面积感染,会影响正常社会秩序,而且容易导致新的变异株出现。钟南山强烈呼吁加速疫苗(特别是异种疫苗)的加强接种。同时,他还强调,个人防护仍然重要,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一米线。

越晚“变阳”症状或越轻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提到,实际上,感染新冠是一个自然规律,大家并不是主动要去得病,但由于奥密克戎传播性很强,是大概率会感染。不过感染的时间拖得越晚,估计感染后出现辛苦症状的机会越来越少,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是这样。他表示,还是要以预防为主。“我相信到最后,会越来越多感染者是无症状。”

此外,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院士表示:奥密克戎(BA.4/5,BF.7)感染不可怕,绝大多数可在7—10天完全恢复。

个人如何应对感染?

在讲座中,钟南山就个人如何应对感染提出8条建议::①加强防护(戴口罩、保持距离、减少公众聚集等);②不应为感染而害怕;③大多数感染者不需要去医院;④居家注意常做抗原检测;⑤若持续发热一定要去医院;⑥患一般慢性病老年人也要打疫苗;⑦囤药没有太大必要;⑧“老药新用”要经严格实验。

综合人民日报、央视新闻、中国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