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2023年05月16日
第A07版:看菏泽·文化

单应桂与曹州木版年画

□李永良

单应桂,现为山东艺术学院教授,中国著名女画家,山东女画家协会终身名誉主席,因其擅长创作民间大众喜闻乐见的年画,被誉为“新中国年画的开拓者”。她少时的八年岁月是在菏泽度过的,枝繁叶茂的曹州木版年画成为她的“美术启蒙老师”,后来,她有幸走上画坛并取得卓著成就。单教授八十高龄时,又来到“第二故乡”菏泽寻访温故,对曹州木版年画的传承弘扬寄予厚望。她与曹州木版年画的不解之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曹州木版年画这一优秀文化遗产的艺术魅力和深远影响。

曹州年画,“我的美术启蒙老师”

年画创作、研究大家单应桂教授的童年时期,正值日寇发动侵华战争。为躲避战火,她四岁多即随父母从济南一路逃难,到了祖父单庭蘭工作所在地菏泽安身立命。祖父单庭蘭当时在省立第六中学(现菏泽一中)任教国语。随后不久,由于老六中南迁流亡办学,单应桂则与父母到了菏泽城东一个名叫“长屯”的村庄落脚,从此一待就是八年。

单应桂与父母所落脚的这个“长屯”,位于菏泽城东23公里处,现属于牡丹区安兴镇一个自然村。此地文化底蕴丰厚,当年住有许多大户人家,混砖瓦大厅房鳞次栉比。这个村与周边的探花刘楼、安兴、皇镇和沙土等村庄,是曹州木版年画的一个重要集中产地。由此,单应桂在曹州木版年画十分兴盛的文化氛围里耳濡目染,对这一优秀的民间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致。在父母的引导下,她经常全身心地沉浸到五颜六色的年画里,如饥似渴地学习模仿,一遍遍用树枝在地上练习,有时竟忘却身体本能的饥饿。年画艺术的种子就这样播种到单应桂的心田,慢慢发芽成长。后来每每谈起这段生活经历,她总是十分感慨地说:曹州木版年画,“就是我的美术启蒙老师”。

2022年6月,单教授发表于“山东年画”公众号头条的《我的年画路》一文里,曾用较大篇幅谈及曹州木版年画对她后来绘画生涯产生的重大影响。其中写道:“日寇占领济南,我随父母逃至菏泽农村,在那里生活近八年之久。农村的生活以及农民的审美情趣、民间艺术的熏陶,为我今后的绘画生涯打上深深的烙印。”

日寇铁蹄下蹂躏的广大农民,生活虽十分困苦,但年节是离不开年画的。年画从内容到形式,已与中国的民俗紧紧融合在一起,它和民间其他的艺术形式共同成为广大农民精神生活和文化情感的支柱,蕴含农民对未来幸福生活的美好寄托。单教授在文中继续写道:“新年一到,家家户户被花花绿绿的年画装饰得焕然一新,将人们带入一个美好的充满希望的精神世界。那时,作为一个小孩子,我感到神秘、新鲜又好奇。当我看到《老鼠娶亲》年画时,就神往那个童话世界。一群老鼠像生活中的人一样敲锣打鼓迎亲,花轿中坐着美丽的新娘子,不知迷倒多少像我这样的孩子。”

单教授这八年农村生活的历程,也有一些访谈文章生动地记述了她与曹州木版年画结下的深厚情缘。“这段艰难的生活,在她幼小的心灵里烙下沉重的痕迹。但也正是这段生活给了她意外的收获,这便是年画艺术的启蒙。”“家家户户的年画、炕头画、门画,组成一个壮观的装饰群,从大门儿到迎壁墙,再到庭院、屋门、墙壁,相互照应,蔚然成趣。这些年画,蜿蜒了古往今来、戏里戏外。今年贴了来年贴,贴了一辈子又一辈子,即使土墙倒了,也丢不了这些祖传的经典。冬天里,寒风呼号,饥肠辘辘,躺在被窝里,欣赏着这些年画,懵懵懂懂的童年里便长出了粮食。那时候,她从未想到,这些年画里的故事会影响她的一生。”

幸运的是,1949年5月,不满16岁的单应桂走上梦寐以求的工作岗位,成为解放区山东省新华书店出版社的一名美术编辑。后来又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继续深造学习,在艺术大师们的指导下更上层楼,直至在画坛上取得卓越成就。

第二故乡菏泽寻访温故之行

斗转星移,进入新千年之后,全国木版年画出现了又一个黄金时期。在国家的重视下,各地争相举办年画展、筹建年画馆、出版年画集、召开年画理论研讨会,形成了木版年画“申遗”的热潮。面对如此振奋人心的情势,单应桂作为当年受曹州木版年画极大影响的受益者,自然想亲眼看一看这一优秀文化遗产的现状。于是她不顾八十高龄,在2012年踏上第二故乡菏泽的寻访温故之行。

到了菏泽,一路走来,城镇的繁华面貌,田野的丰收景象,群众的富裕生活,巨大的发展变化让单教授感到欣喜和鼓舞。她以一种急不可耐的心情来到曾经生活八年的长屯村,期望能找到曾令她魂牵梦绕的年画,回到年画里的童年。在这里,有她当年要好的三个小伙伴。结果,她只找到其中一个。这个80多岁的昔日小伙伴,向她述说分离几十年自己的人生道路、家庭情况,以及村里的人事变迁。沧海桑田,物是人非,单教授心里不免感慨万千。

那么木版年画呢?被她视为“美术启蒙老师”的这一民间艺术情况如何呢?在一系列的采访中,有人告诉她,昔日枝繁叶茂的曹州木版年画,现在仍以一种顽强的生命力存在于菏泽城乡。两千年初,全市尚有几百家年画制作店铺在正常运转,带农历与阳历节气表的老灶爷年画,还在被农村广大家庭所购置张贴。作为山东省文化重点科研工程的《齐鲁民间艺术通览》大型工具书,在关于“民间美术综述”一栏中,把“曹州年画”放在首章,并进行重点介绍。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曾在全国享有盛名的曹州木版年画,很多作品当做文物流失到外地后,被人家视为他们当地的作品加以宣传推介并出版发行,有的还申报了省级或国家级的“非遗”项目,致使曹州木版年画呈现出“藏在深闺无人识别”“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尴尬局面。了解到曹州木版年画的这般境遇,单教授深表遗憾,触起一阵伤感。

单应桂深情地说:“年画就是自己的乡愁。一个如此接地气、扎根于民间沃土的画种,无论它的内容和形式都难以使人忘怀。对每个人来说,它就是故乡的味道。”“现在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申遗’呢?就是因为我们丢了太多的优秀东西。”她认为,民间艺术是很多艺术家的“母亲”。一些画家从年画这类民间画种里吸收了养分,成名后却自恃高雅,嫌弃这种民间艺术太“土”,忽略它的艺术价值,或让它自生自灭,这太不应该了。但她也坚信,在党和各级政府大力重视优秀历史文化的今天,这一被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年画艺术,总会得到传承弘扬的。

情系年画艺术的拳拳之心

单应桂第二故乡菏泽的寻访温故之行,对她的思想触动很大。她深感像曹州木版年画这样的优秀文化遗产,传承弘扬的工作势在必行又迫在眉睫。她作为一名深受年画艺术营养滋润的画家,更有责任和义务为年画艺术的传承弘扬贡献力量。特别是自己年事已高,必须以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抓紧时间开展这一工作。

自2012年下半年起,单教授连续办了几件旨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大事,其中大多与民间年画有关。在儿女们的支持下,她将自己从艺六十多年所创作的全部画品捐献出来,一部分捐给山东艺术学院,一部分捐给省美术馆。紧接着,又将美术馆所给的200万元奖金,用于建立“单应桂艺术基金会”。同时设立“美术奖学金”,以资助为文化事业埋头苦干、成绩卓著的寒门学子,以及创作成果优异的后学青年。

2016年7月,济南市民政局批准单应桂艺术基金会成立。2019年4月,山东省首家“年画艺术研究中心”在山东艺术学院成立。成立大会上,单教授又将自己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所收藏的木版年画珍贵史料,包括一些已经绝版的年画,共计四百余幅全部贡献出来。她花了两个多月时间认真整理这批年画史料,并一一注明它们的来源出处,然后悉数捐赠给年画研究中心,用以推动年画艺术的教学、研究和创作。单应桂说:“我有责任将我所擅长、所拥有的,全都贡献出来。这样,我一生就没有什么遗憾了。”

在单应桂等一些画家、艺术家的影响和感召下,近年来,菏泽有关人士辛勤努力,曹州木版年画的收集保护、宣传推介、整理研究等传承弘扬工作开始艰难地起步。有的人专注曹州木版年画的抢救性保护,不惜花费大量的精力和财力,收藏曹州木版年画及雕版逾万件,其中精品和孤品逾千件;并加以系统整理、深入研究,在全省各大网站、市内刊物发表宣传推介文稿多篇。2016年,菏泽市收藏家协会举办全市首届曹州木版年画精品展;2017年市博物馆连续三年举办曹州木版年画陈列展。2021年,曹州木版年画成功入选市级非遗项目名录。

应该看到,曹州木版年画的传承弘扬工作尚任重道远。在市领导和文化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有关人士自我加压,积极争取,制定省级和国家级申遗、建馆、出书、建设传承研究和文创队伍等任务目标,决心通过努力,让这一优秀的文化艺术生生不息地传承弘扬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