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冠•重走南下路之十二 ——中国菏泽网
菏泽网首页 | 今日齐鲁 |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财经 | 房产 | 汽车 | 娱乐 | 健康 | 专题 | 图片 | 论坛 | 县区 | 菏泽日报 | 牡丹晚报

花冠•重走南下路之十二

2009-09-26 16:04:42 来源:牡丹晚报

  

  如果时光倒回30年,贵阳人民一定记得当地多数干部用山东话、河南话、河北话发言讲话的场景。1949年11月,贵州各地相继解放,一万多名干部随后抵达,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来自冀鲁豫边区的南下干部,他们成为接管贵州,建立全省各级人民党政机关的骨干力量。

  

  南下干部入黔建新政

  

  本报特派记者 张 伟 姜培军

  

  接管贵阳建革命政权

  

  中国菏泽网讯 8月30日6时,记者乘坐的列车缓缓驶进贵阳火车站,车门一开,凉风裹挟着细雨扑面而来。1949年11月,冀鲁豫边区的南下西进干部也是冒着风雨抵达这里的。他们入黔后迅速建立革命政权、恢复发展生产、剿匪反霸,使贵州逐渐步入正常发展的轨道。

  

  据贵阳市第一任市长秦天真回忆,1949年11月15日解放军解放贵阳,11月17日南下西进干部赶到接管。中共贵阳市委随即成立,秦天真被任命为市委书记兼市长。110余名南下西进干部,作为市政府和各区委、区政府的骨干,负责接管贵阳市的工作。秦天真回忆,他们都是背着行李进入接管机关的。因房子破旧还少,他的行李就放在一间电话室,晚上铺在地板上睡觉,白天卷好行李,这里又成了办公室。

  

  入城以后,由贵阳市军管会市政军管部组织接管贵阳市的旧机构。1949年11月23日,贵阳市人民政府宣告成立,召开了原市属机关全体旧职员大会,宣布接管命令,随后指派军代表接管。国民党贵阳市长张致祥畏罪潜逃,由旧市政府的主任秘书徐泽庶办理移交。至当年12月10日,接管工作基本结束,贵阳市人民政府随后建立了自己的工作机构。据解放后曾任贵州日报副总编辑的侯存明老人回忆,当时贵阳市各政府部门的领导人多为冀鲁豫边区的南下干部。

  

  在进行接管的同时,南下干部发动群众,开展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社会秩序的工作。当时社会上充斥着大量的散兵游勇和游民乞丐。这些人流浪街头,寻衅滋事,哄抢摊贩,对社会秩序造成严重危害。在驻军的配合下,贵阳市人民政府组织了大规模的收容。到1950年8月,共收容散兵游勇、无业游民、乞丐、小偷、妓女16528名。对散兵游勇,经教育审查,分别采取转送回乡、参军等方式进行妥善安排;对乞丐、小偷、妓女、流浪儿童等,则由民政部门收容,对他们进行教育、治病。贵阳市随后又办起了各种生产企业,组织他们从事生产劳动;还狠抓了禁烟禁毒工作,使大量染上烟毒的人获得新生。

  

  1950年2月6日,贵阳市首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召开。会议作出了安顿社会秩序和恢复发展生产等决议。在剿匪工作取得初步胜利,贵阳社会秩序大为好转,生产得到初步恢复和发展的情况下,1950年8月召开了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这次会议,标志着贵阳市政治经济形势已有好转,经济的恢复发展日益居于重要地位。

  

  克服困难发展生产

  

  在贵阳市南明河畔,有一座高约20米的明代建筑,雕梁画栋,古色古香,它就是贵阳城的标志——甲秀楼。据侯存明介绍,他们接管贵阳时,甲秀楼是最高大的建筑。南下干部、贵州日报社原副总编辑郭留昌回忆,他们入城时,贵阳陈旧破烂,街道狭窄,且多为土路和石板路。他们到达贵阳后,迎接他们的是接连40余天的蒙蒙细雨,石块铺就的马路经细雨浸泡,用脚一踏就会溅出污水,一些南下干部风趣地称这些铺路石为“眨眼石”。

  

  据南下干部卢绍善回忆,当时贵阳全市规模较大、设备较好的工厂有20余个,加上小工厂和手工作坊共160余个,多数处于破产边缘。由于贵阳先于临近城市获得解放,传统商品流通渠道暂时中断,商业、服务业及交通运输业受到严重影响。仅解放后的头两个月,宣布倒闭的工商业户就达300余家。到1950年三四月份,失业人数达12000余人。据当时的抽样调查,城区有十分之一、郊区有三分之一的人家已无法维持生活。一些米商趁机大搞囤积居奇,抬高物价,弄得人心惶惶。

  

  面对严重困难,南下干部没有坐以待毙,而是积极采取措施恢复发展生产。他们打通公路干线,修复损坏桥梁,恢复了传统的商品流通渠道。1950年1月之后,贵阳市军管会组织公私车辆,成立运输队,由武装部队护送,将贵阳的土特产外销,再购回急需的食盐、布匹及工业原料。每次几十辆车一起出动,解放军架着机枪开路,往往经过激战,击溃土匪的拦截才能通过。1950年3月,贵阳市建立了物资交流推动委员会,进一步有计划地组织内外交流。经过多方努力,贵阳市的物资流通渠道逐渐畅通了。

  

  大批失业工人的生计也是贵阳市当时面临的难题之一。当时贵阳市首先采取以工代赈的办法,以有限资金,组织失业工人开展市政工程建设。这样既使失业工人维持了生活,又迈出了市政建设的第一步。1950年5月到1951年5月,贵阳市成立工程总队,组织近2000名失业工人,修整水道19670米,道路6865米,市区桥梁6座。同时还组织失业工人在市郊植树10万余株。组织失业工人从事轻工业生产,进行生产自救,是贵阳市政府采取的又一举措。经过努力,组织起被服厂、鞋厂、织布厂等中小型厂社,解决了不少人的生活问题。

  

  打造“爽爽的贵阳”

  

  新中国成立60年来,贵阳发展前进的脉搏如滚滚长江奔腾不息。60年前的贵州,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恶劣的自然环境、贫穷落后的状况让很多人望而却步。今天的贵阳,却拥有国家森林城市、中国避暑之都等称号,成为全国人民休闲度假的圣地。

  

  走在今天的贵阳街头,时常听到这样的歌声:“远去了,浑浊的天空;远去了,难熬的热浪;环城森林涌来缕缕清新,黔灵山风吹过阵阵阴凉;绿绿的贵阳,爽爽的贵阳,感受着你的气息,我醉倒在惬意的天堂……”一曲《爽爽的贵阳》已成为贵阳的城市名片,也成为让众多游客流连忘返的留客歌。

  

  “一路走来处处像蒸笼,难得贵阳这么清凉。”刚从菏泽返回贵阳的侯存明显得很惬意。这里夏季平均气温仅有24℃,凉爽的夏日让贵阳人很自豪。很难想象,这个位于我国喀斯特地貌特征最典型地区的城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2%左右,城区绿化率近40%,中心城区空气质量年优良天数达343天。

  

  在记者到达贵阳采访前一周,2009生态文明贵阳会议刚刚落下帷幕。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国家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壹基金创办人李连杰等中外嘉宾云集贵州,探讨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绿色经济大计。根据规划,贵阳将着力做好“显山”、“露水”、“见林”、“透气”四篇文章,通过绿地、森林、公园、湿地、湖泊等打造“城中有山、山中有城,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空间布局。

  

  在贵阳市东北角,有一座山青水秀的黔灵公园,成群的猕猴与游人嬉戏、玩耍。在公园内锻炼身体的退休干部张大爷告诉记者:“黔灵公园就像贵阳的后花园,每天早晨有两万多名老年人来锻炼身体,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有这么大面积的城中公园是十分罕见的。”得知我们来自山东,张大爷说,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他所在单位的领导大部分是山东人,他们为解放贵州、建设贵州作出了重大贡献。

  

  

  凡未与本网签订书面协议的网站,不得转载本网及菏泽日报、牡丹晚报所属各媒体电子及平面的稿件与图片,特此郑重声明。部分网站的侵权行为,如擅自转载、更改消息来源以及抄袭等,本网将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追究其相关责任。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版权声明 | 网上订报 | 网上投稿 | 不良信息举报 | 招聘版主
中共菏泽市委外宣办 菏泽市政府新闻办主管 菏泽日报社主办 SEO技术服务QQ:451652942
Copyright© 2004-2015 heze.cn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菏泽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