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回老家种地去 ——中国菏泽网
菏泽网首页 | 今日齐鲁 |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财经 | 房产 | 汽车 | 娱乐 | 健康 | 专题 | 图片 | 论坛 | 县区 | 菏泽日报 | 牡丹晚报

走,回老家种地去

2016-07-30 12:31:58 来源:中国菏泽网

    ——郓城青年一代掀返乡种地热潮

  “当初回老家包地,我们确实有些冲动,但从没后悔过。”34岁的魏杰看着大棚内郁郁葱葱的幼苗说。

  魏杰是郓城县郭屯镇后辛庄人,在他儿时的记忆中,父母一直教育他好好学习走出农村,而在一家公司上班后,朝九晚五的生活让他总是感觉心里空落落的。今年5月的一天,他和从小玩到大的伙伴魏传景、杨延龙在一起畅谈人生,见郓城土地流转渐成趋势,他们决定趁年轻拼把劲,回老家流转土地,同时,为村里做点实事。

  三个小伙子并不是传统的学习尖子,听说他们回老家包地,村里炸开了锅:“咱们种了一辈子土地都没发了家,难道他们能从地里能挖出金子来?”“这仨小孩能干点啥?估计干不了几天就散伙了。”

  几经周折,他们以每亩1000斤小麦的价格流转了百多亩地,面对村民的不信任,仨小伙决定预付地租,当时麦子价格正低,但他们仍按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支付了租赁费。“宁让乡亲们沾光,不让他们受屈。”接下来,他们奔赴寿光等地考察,与龙大集团签订了合作协议,建起了育苗大棚。“再过20来天,就要种植西兰花、橄榄了,到秋季再扩大规模,效益不用愁!”魏杰他们对未来充满了憧憬。

  种地到底能不能挣钱?对农民来说,一亩地除去化肥、农药,基本上只能赚点粮食吃。前些年,无数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投入到全国打工大潮中,大学生更是奔着远离土地的想法不愿意再回到农村。如今,耕、播、收等环节已全部实现机械化,规模化种植更能节约大量成本,全县由此掀起返乡种地热潮。

  “不当白领当农民”成为新时尚。80后小伙常化月放弃在北京当白领的生活,回到李集乡梁楼村,流转了2000余亩土地,建起了久源芦笋种植基地;潘渡镇魏敬德前年返回老家,带领村民建起了多个蔬菜大棚。

  大学生种地种出了别样风景。郓城县张营镇百蔬园合作社老板刘强大学毕业后在外打工多年,去年4月,他响应县里返乡创业号召,在张营镇流转了1200亩地,建起了6个连体大棚,“大棚内可以开着拖拉机干活,每天有400多人在棚里务工。”刘强成为全市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市、县领导经常到我这里参观指导,为我指点门路,我觉得农业这条路我走对了!”刘强笑着说。眼下,他正在组织人员建暖棚,届时,将带动500多名百姓就业。

  “新型农民队伍,要靠更多的年轻人来挑大梁。”在郓城县乡村领导干部的协调和县人社局优惠政策的支持下,返乡种地者纷纷成立合作社,当起农场主。郓城因势利导,在张鲁集、李集、黄集等6个乡镇重点发展大棚蔬菜、露地菜、食用菌、果树等特色种植业,同时,把返乡创业与精准扶贫结合起来,扶贫车间建到大棚内,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好平台。截至目前,郓城千亩以上的种粮大户有5人,百亩以上的有150多人,建设标准蔬菜大棚5000余个,带动7000余名群众脱贫。

  通讯员 李英 杨静 记者 郑华伟

  

  凡未与本网签订书面协议的网站,不得转载本网及菏泽日报、牡丹晚报所属各媒体电子及平面的稿件与图片,特此郑重声明。部分网站的侵权行为,如擅自转载、更改消息来源以及抄袭等,本网将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追究其相关责任。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版权声明 | 网上订报 | 网上投稿 | 不良信息举报 | 招聘版主
中共菏泽市委外宣办 菏泽市政府新闻办主管 菏泽日报社主办 SEO技术服务QQ:451652942
Copyright© 2004-2015 heze.cn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菏泽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