鄄城县:打造宜居宜商宜游的幸福之地 ——中国菏泽网
菏泽网首页 | 今日齐鲁 |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财经 | 房产 | 汽车 | 娱乐 | 健康 | 专题 | 图片 | 论坛 | 县区 | 菏泽日报 | 牡丹晚报

鄄城县:打造宜居宜商宜游的幸福之地

2017-04-13 10:32:04 来源:中国菏泽网

  近年来,鄄城县把棚户区改造作为带动城市开发建设的龙头和抓手,作为今年城建工作的重中之重,抢抓机遇,精心谋划,用心破题,严密操作,真正办成百姓满意的民心工程,全县棚改工作整体有序推进。

  今年鄄城县棚户区改造,计划完成1.5万余户、6万余人,是鄄城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改造。目前已签订房屋征收协议11089户,交钥匙和拆除房屋7532户,其中老城区拆除房屋达到80%以上。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棚改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全面加强组织领导,全力推进棚改工作。县委常委会、县长办公会经常听取棚改工作汇报,及时研究破解棚改难题。成立了县委书记任组长的棚改工作领导小组,坚持每月调度一次棚改工作,每周深入一线现场研究解决工作推进中的困难和问题。

  老城区棚改项目,是2017年全县的重点棚改项目之一。老城区棚改项目区域内的居民建筑,多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左右,房屋大都属简单砖木结构,建筑密度大,人口相对集中,基础设施不配套、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环境卫生条件差,居民生活质量低。老城大量的棚户区,不仅使整个城区人居环境大打折扣,影响了鄄城整体形象,而且也不利于发展城市经济和招商引资。

  为改善棚户区居民的生活条件,提升老城区形象,县委、县政府自去年启动了老城棚户区改造项目,计划投资21.2亿元,规划在老城区四周建设安置区,迁移老城区居民后,把老城区建设成具有特色的汉代古城。目前,已与省水发集团达成初步协议,计划在15.6万平方米的老城区,建设面积41.5万平方米的古城。安置区主要采用中式仿古建筑风格,建成后,与下步规划开发的古城连为一体,将全面改善现有老城区居民的居住条件,有力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

  老城区改造,所属居民盼望已久,社会关注度很高,是一项实实在在的重大民生工程。为把实事办实、好事办好,突出抓好了以下几点:

  坚持阳光操作。把依法推进、阳光操作贯穿棚改工作全过程,坚持一项政策讲到底,一把尺子量到底,一个标准评到底,评估结果上墙,复核数据公开,使早签协议的不吃亏,晚签协议的不沾光,赢得了棚改居民的一致支持,做到了快速拆迁、彻底拆迁、和谐拆迁。

  坚持规划先行。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引领”作用,立足高起点、注重科学性,高水平、大手笔编制规划,使其真正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经得起后人的检验,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为此,该县聘请全国知名的北京华诚博远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对安置区进行了规划。

  在充分征求社会各界人士意见的基础上,我们计划对老城进行旅游开发,建设以汉代建筑风格为主题的古城,占地面积2.6平方公里,中心区域1平方公里,主要建筑有陈王府、戚里、花园、陈王读书台、护城河、城门楼等景点,建成后,将再现曹汉时期的建筑风貌,成为集观光旅游、影视拍摄、商贸娱乐于一体的“千年古城”,弘扬中华民族古文化,提升鄄城知名度,进一步壮大鄄城旅游业。

  不久的将来,老城区不仅给人们带来一种全新的生活模式,而且也会让整个县城变得更加美丽,更有文化氛围,成为鄄城人“诗意栖居的幸福之地”。

  做好就业扶贫文章 打赢脱贫攻坚战

  去年以来,鄄城县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以就业扶贫为重点,创新思路,狠抓落实,探索出一条以扶贫车间为载体、以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为核心的“送岗上门、就近就业”的扶贫模式,脱贫38919人,超额完成3.6万人的减贫任务,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胜利。

  凝聚各方力量,村村建设标准扶贫车间。依托“双联双创”活动,发动社会各界参与,鼓励联创单位带头,通过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统一监管的方式,为帮扶村建设300平方米左右的扶贫车间。目前,全县新建改建扶贫就业车间536个,实现了行政村全覆盖,吸纳40人以上的扶贫车间占80%,直接安置和辐射带动就业67603人,其中贫困人口27039人,月平均收入在1500元以上,基本实现了“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

  坚持内引外联,吸引项目入驻扶贫车间。通过在杭州、广州户外休闲用品展览会、广交会举办推介会,到浙江、广东、青岛等重点区域招商,邀请省内外70多家企业到鄄城参观考察等,有54家外地企业租赁扶贫车间。同时,大力引导县内发制品、户外家具、服装加工等企业在扶贫车间设立外协加工点。积极动员鞋帽加工、教具加工、渔网加工等规模较大的家庭作坊承租扶贫车间。目前,全县扶贫车间涉及产业54种,企业88家,其中发制品产业租用151个,服装加工租用141个,户外家具租用94个,电子产品租用23个,其他产业租用127个。

  强化支撑体系,确保扶贫车间有效利用。为确保扶贫车间充分发挥作用,该县持续不断地夯实支撑基石,增添发展活力。一是制定优惠政策。对吸纳安置贫困人口较多的扶贫车间,在注册企业、用电、贷款等9个方面制定了含金量较高的优惠政策。二是提供优质服务。为扶贫车间硬化道路,建设车棚、洗手间,安装空调。组织有关部门定期上门开展技能培训、卫生检疫、安全隐患排查等服务;为贫困群众免费办理薪金卡;试点成立扶贫开发服务公司,探索了为扶贫车间担保贷款的新模式。三是强化监督管理。拿出300万元资金为每个扶贫车间安装视频探头,县级领导干部和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手机上安装软件,随时可以查看任意一个车间的生产情况。县扶贫办利用监控平台每周评比一次,全县通报。春节期间,对用工人数少、群众收入低、达不到预定脱贫效果的扶贫车间,及时更换产业或承租人,新引进项目61个,重新确定承租人60个,重新利用78个。四是建立长效机制。成立县级领导同志任指挥长的就业扶贫指挥部,在全市率先设立扶贫车间管理办公室,每个扶贫车间明确一名科级干部负责,对扶贫车间产权归属村集体进行了产权公证。已经脱贫的务工群众继续享受扶贫政策,由帮扶人继续帮扶,确保稳定脱贫不返贫。

  通过建设扶贫车间,找准了贫困群众、村集体、企业的需求点和结合点,实现了群众、集体、企业、经济发展等多方共赢。激发了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13519名贫困群众通过到扶贫车间务工实现了脱贫;消灭了“空壳村”,扶贫车间租金加上20组光伏发电收入,增加村集体收入5万元左右;增加了经济收入,2016年该县户外家具产业税收同比增长73.2%,发制品同比增长41.4%,纺织服装同比增长35.6%。对鄄城就业扶贫模式,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等媒体进行了报道,中组部、国务院扶贫办作为典型案例收录进 “五大发展理念案例选”丛书《脱贫攻坚》专辑。全国、全省、全市现场会分别在鄄城召开。

  统筹其他举措,确保脱贫攻坚齐头并进。利用银行贷款8480万元,为300户贫困户和390个行政村安装光伏发电设备,已并网发电;惠及6187户贫困户的16兆瓦光伏发电项目已开工建设。滩区居民易地扶贫搬迁,已完成立项、土地、环评等手续办理和实施方案编制,342套安置房主体已完工,其余正在加紧建设。滩区村台建设,完成了项目可研报告、防洪报告编制和入户调查,正在进行土地调规、签订搬迁协议,地上附着物清理完毕。滩区居民迁建试点,一期工程已基本完工,二期工程各项准备工作正加紧推进。另外,产业扶贫、金融扶贫、健康扶贫等工作,都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美丽乡村绘出幸福画卷

  鄄城县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列为全县三项重点工作之一,纳入科学发展综合考核体系,加强督导调度,协调推进“三类”村庄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乡环卫一体化实现全覆盖,农村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全力抓好村庄整合改造。突出规划引领。在《鄄城县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布局规划》框架内,按照“两区”同步建设、“两化”同步推进的要求,结合村庄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等实际,对整合村庄进行详细规划,宜楼则楼,宜平房则平房。突出质量监管。坚持把工程质量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出台了《鄄城县新农村建设质量安全管理意见》,严格标准,加强监管,确保了建设质量。突出群众参与。在何时建设、如何建设等问题上,认真倾听群众意见,尊重群众意愿。2016年在建村庄25个,新建成新房1677套,拆除旧房970套,复垦土地指标700亩。

  全力抓好村庄街道硬化。强化分工协作。村庄街道由鄄城县交通局、住建局按照各自分工分别实施,对全县434个行政村街道建设情况逐村排查,由村村通到户户通制定工作方案。同时,注重协调配合,在制定方案时两部门密切协作,及时对接,确保村庄街道建设无缝隙全覆盖。强化资金筹措。2016年完成投资2.84亿元,改造农村公路500.9公里。为实现全县自然村通公路的工作目标,全年共解决了84个自然村的通公路问题,建设里程73.2公里。

  全力抓好农村厕所改造。注重示范带动。在每个乡镇选择1-2个经济条件好、改厕愿望强烈的村进行试点,召开村民代表会议,组织村民外出参观,合理选择改厕类型,通过示范带动,逐步在全县铺开。注重资金使用。资金除省每户补助300元外,县政府3年贷款6482.68万元,对今年4.21万户任务按照优先安排贫困村的要求分解到村庄。严格改厕流程。按照统一设计、统一购料、统一验收、统一招标采购等扎实开展工作。目前4.21万户农村无害化厕所改造任务已全部完成,正在进行竣工验收和资金发放工作。

  全力抓好为农服务中心建设。鄄城县充分发挥基层网点多、贴近农村的传统优势,着力拓展服务“三农”新领域、新路径,打造服务“三农”的主平台。目前,全县建设完善高标准、综合性为农服务中心3个,分别是阎什、彭楼、大埝为农服务中心,发挥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在测土配方、科学施肥、用药指导、文化娱乐、农民技能培训、金融服务等方面为农民群众提供了多层次、全方位综合服务。

  招商引资:招大引强 集聚产业

  今年以来,鄄城县坚持招大引强,集聚产业,提质增效,在加快工业化进程中增强了科学赶超的持续后劲。该县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发展的生命线来抓,招商引资取得新突破,投资30亿元的浙江中电新能源汽车产业园、投资15亿元的青岛即发产业园、投资10亿元的沈阳飞科集成建设集团板材、投资5亿元的尧帝陵文化风景区和中国建材集团新型材料等16个项目相继签约。

  立足“工业立县”发展战略,重点打好项目建设突击战、招商引资机动战、经济运行攻坚战,坚持扩大投入、做大总量,调整存量、做优增量。

  通过自主在西安、杭州等地开展招商活动,参加全市重点项目推介会暨签约仪式等,在谈项目93个,计划总投资196亿元。

  坚持领导分包责任制,全力推进大项目建设。坚持每周六现场观摩项目建设情况,由责任县级领导汇报项目建设进度、建设计划。坚持每周二现场会诊制度,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的问题。雷泽湖休闲小镇、杰达羽绒制品、汇联新材料、艾格医疗人工晶体等8个投资过亿元的项目落地建设;投资25亿元的户外休闲用品产业园、投资8亿元的鼎泰新能源、投资5.6亿元的辉翔生物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继续坚持经济分析例会、现场管理评比、政企联席会议等制度,从扶优扶强入手,向规模经济要效益,加快企业改制步伐,全面优化金融环境,大力拓宽融资渠道,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

  鄄城县以转型升级为主线,在产业集群、科技支撑、骨干膨胀、土地集约、环境建设等方面不断探索,努力实现新突破、开创新局面。

  以集群发展带动转型升级。重点培育了发制品、中医药、精细化工、户外休闲用品、纺织服装等一批专业园区。围绕园区开展精准招商,努力打造龙头企业带动、关联企业集中、协作配套紧密、规模效益显著的产业集群。

  以科技创新引导转型升级。加快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加强研发平台建设,增强企业内在竞争力。去年全县获批市级以上创新平台15个,企业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今年计划申报省级科技创新平台8个、省高新技术企业3个、市高新技术企业6个,同时做好企业高层次人才引进,借智借脑、借力提升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

  以骨干膨胀促进转型升级。围绕产业转型升级,今年选择了10家重点企业,进行产业链延伸和配套,通过深化融合,细化分工,不断提高该县产业综合竞争力。

  以创新驱动为引领,积极推进新一轮技术改造,加快科技服务平台建设,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助力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高新产业快速发展。一季度,预计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26亿元,同比增长12.6%;实现工业利税18.7亿元,同比增长11%;全社会用电量增长9.2%,增幅位居全市第三位;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8.2亿元,同比增长16%。

  2016年,全县电子商务交易额119亿元,同比增长130%,其中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55亿元,占全市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的一半以上。

  “千年古鄄”与“乡村旅游”比翼齐飞

  今年,鄄城县深入实施“旅游强县”战略,以重点项目为抓手、以乡村旅游为特色、以旅游产业扶贫为目标,加大资金投入,完善配套设施,旅游产业、乡村旅游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提升。今年清明假期全县共接待游客8.1万人次,同比增长17.3%,实现旅游总收入997万元,同比增长16%,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的喜人局面。目前,鄄城县已启动了千年古城开发和尧帝陵景区建设,正在努力打造北有孙膑旅游城、中有千年古城、南有尧帝陵的“金三角”旅游景区带,与“乡村旅游”形成双翼齐飞的发展格局。鄄城将逐步成为从泰安、曲阜至郑州、洛阳二百公里旅游圈范围内的一个新兴旅游城市。

  鄄城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县、中国最佳投资环境县、山东旅游强县、山东县域旅游十强县、全省乡村旅游示范县。鄄城现存有尧王墓、孙膑墓、苏御史牌坊、舜耕历山等古迹遗址,共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1处,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9项。全县特色产业突出,舜王城中药材市场是全国17家专业市场之一,也是山东省唯一一家国家级中药材专业市场,年交易额达40亿元,今年节假日期间,舜王城中药文化科技园接待2.155万人,同比增长15.8%,营业收入31.5万元,同比增长18.8%。

  以“山东省乡村旅游示范县”为平台,全县乡村旅游按照农业科技示范游、果树林业观光游、中药文化体验游、特色民俗观赏游、人文生态休闲游五大主题,努力打造湖上人家、黄河人家、桃源人家、曹氏庄园四大乡村旅游品牌,以品牌建设推动了省级旅游强乡镇、旅游特色村建设,乡村旅游产业规模及档次得到进一步壮大和提升。胡窑村是省级旅游特色村,该村借助城郊区位优势,利用桃花盛开的时机,在清明节小长假期间举办“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第十四届胡窑桃花节,吸引菏泽市周边游客前来观光,假期内,胡窑村共接待游客2.6万人,实现收入18.42万元。

  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同时,充分发挥旅游在精准扶贫中的助推器作用,通过发展旅游为贫困人口创业、就业、增收提供平台,让贫困户实现脱贫致富。通过培育旅游强乡镇,发展乡村旅游示范点、特色村、农家乐、采摘园、休闲农庄等,建成形式多样、发展规范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和特色显著、结构合理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通过发展旅游、参与旅游实现了脱贫致富;抓好示范引领,着力抓好彭楼镇、旧城镇2个省级旅游强乡镇,重点做好7个旅游特色村及胡窑桃花生态园、奔腾马术庄园等乡村旅游点的提档升级,完善乡村旅游基础配套设施,打造精品乡村旅游项目,引导更多的群众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脱贫致富;加快推进尧帝陵文化旅游风景区项目落地实施,带动周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147人,通过参与景区道路硬化、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从事清洁工、花草养护、保安、讲解等劳务用工,可吸纳贫困户安排1200余个就业岗位,实现脱贫致富。

  

  凡未与本网签订书面协议的网站,不得转载本网及菏泽日报、牡丹晚报所属各媒体电子及平面的稿件与图片,特此郑重声明。部分网站的侵权行为,如擅自转载、更改消息来源以及抄袭等,本网将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追究其相关责任。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版权声明 | 网上订报 | 网上投稿 | 不良信息举报 | 招聘版主
中共菏泽市委外宣办 菏泽市政府新闻办主管 菏泽日报社主办 SEO技术服务QQ:451652942
Copyright© 2004-2015 heze.cn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菏泽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