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西良: 行走在乡村的大平调名家 ——中国菏泽网
菏泽网首页 | 今日齐鲁 |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财经 | 房产 | 汽车 | 娱乐 | 健康 | 专题 | 图片 | 论坛 | 县区 | 菏泽日报 | 牡丹晚报

何西良: 行走在乡村的大平调名家

2018-01-25 10:00:36 来源:

何西良: 行走在乡村的大平调名家

“赵匡胤下河东,心如刀绞……”这是大平调的戏词,何西良唱得字正腔圆,在节奏上很静稳,听来有浑成一体之感,十分过瘾。在菏泽,“何西良”是个很响亮的名字,喜爱大平调剧种的观众称呼他为“小黑牛的徒弟”、“曹州红脸王”。他是国家一级演员,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平调传承人。

“小黑牛”的入室弟子

  说到自己的师父郭盛高,何西良听老辈人讲,“他是9岁登台,11岁红遍黄河南北,他的戏已经成为当时剧团的金字招牌。”而“小黑牛”这个称呼的来历,老辈人的说法是:郭盛高皮肤黑,唱大平调嗓音洪亮,在台上生龙活虎,有一股子蛮劲,故名“小黑牛”。

  何西良开始学习唱戏时,已经17岁了,“在唱戏这个行业,这个年龄学戏,属于起步比较晚。”

17岁进剧团培训班的何西良,硬是靠着一股倔劲儿,练出了一副好嗓子,练出了非常扎实的基本功,“刚练的时候腰、腿都比较硬,比别的小演员要费更大的劲儿才能练好。”

1984年,何西良正式拜“小黑牛”郭盛高为师,郭盛高被称为“平调王”,何西良在此后的七八年时间内树立了自己在大平调领域的“红脸王”称号。在鲁西南一带以及河北南部、河南东部,何西良名气很大,喜爱大平调剧种的观众说:“何西良的戏通俗易懂,老少皆宜,是一个具有‘工匠’精神的好艺人。”

学习戏剧苦亦甜

在何西良的心目中,开始学唱戏的那段时间,和现在大平调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面临的情况差不多,“1980年,菏泽地区成立了菏泽县大平调戏曲培训班,招收了50名学员,我是其中之一。”

  菏泽县大平调戏曲培训班成立的背景,是当时大平调演员青黄不接,“1968年,菏泽地区的平调剧团全部被撤销。1975年至1979年,东明及菏泽两县才重新组建恢复县大平调剧团。当时,我师父那一代的大平调名角差不多都快50岁了,年轻演员则比较匮乏。”

何西良说,常年在农村演出,以前在培训班里都没有受过的苦,现在全尝遍了,“农村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露天演出,四五十人的剧团,睡在麦秸窝、花柴窝,是经常的事情。”

传统文化盼来春天

大半辈子与戏剧打交道,何西良回忆起过去,眼睛不自觉眯了起来,旧时戏曲之路被缓缓道来。

“以前在城市中听戏是需要买票的,戏曲演员的社会地位也比较高,名家名段都被观众们广为推崇。”在他的眼里里,依然可以浮现出人民剧院、菏泽剧院人头攒动的繁华景象。

随着传播媒介的不断创新,网络等新媒体充斥了城市人的生活。因为“多元文化影响”、“受众范围缩小”等多种原因,戏剧之路开始逐渐远离城市生活。以前在城市中经久不衰的戏剧,被迫“转战”到了农村。

“从2000年开始,一般庙会、庆典、婚丧嫁娶等情况会请我们过去,听戏的人也大多数是中老年人,年轻的都不怎么愿意听了。”说起大平调的现状,何西良的眼中充满了焦虑和惋惜。“为了给戏剧找出路,我们想了很多办法,和企业联合,创作了《张三李四》、《法魂》、《天职》等现代戏,虽然开创了平调演唱的新风格,但是也无法改变这个大的趋势。”

2009年,大平调被国务院列为国际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2年,随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戏剧文化的传承越来越受到重视。“现在,国家不仅把编制问题解决了,还为我们提供了经费和演出车,虽然大平调目前还是处于青黄不接的状况,现在传统文化不断得到重视,我相信传统戏剧大平调也能迎来新的春天。”何西良说。

记者 张 品

  凡未与本网签订书面协议的网站,不得转载本网及菏泽日报、牡丹晚报所属各媒体电子及平面的稿件与图片,特此郑重声明。部分网站的侵权行为,如擅自转载、更改消息来源以及抄袭等,本网将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追究其相关责任。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版权声明 | 网上订报 | 网上投稿 | 不良信息举报 | 招聘版主
中共菏泽市委外宣办 菏泽市政府新闻办主管 菏泽日报社主办 SEO技术服务QQ:451652942
Copyright© 2004-2015 heze.cn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菏泽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