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祸福相依看老子的中道思想 ——中国菏泽网
菏泽网首页 | 今日齐鲁 |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财经 | 房产 | 汽车 | 娱乐 | 健康 | 专题 | 图片 | 论坛 | 县区 | 菏泽日报 | 牡丹晚报

从祸福相依看老子的中道思想

2018-02-11 10:25:52 来源:

□王西胜

  【经文】

   其政闷闷(mēn),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也,其日固已久矣。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guì),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老子《道德经》第五十八章

  【浅释】

   本章论述祸福相依,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世人不识真相,易惑于“非此即彼”的两端,圣人则行中道。

   “闷闷”,无知貌,实际上是大智若愚,恰似第四十九章所说的 “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其政闷闷”,是“以百姓心为心”,施政措施宽厚,给老百姓留出休养生息、自然发展的空间,民风因此而淳朴厚道。这是以“无事”治天下。

   “察察”,精审貌,精于算计。“其政察察”,是施政措施严苛,与民争利,如第五十七章所说的“天下多忌讳……法令滋彰……”云云。上有严苛政策,下必有狡诈对策,民风因此而疏薄诈伪。这是以“有事”治天下。

   老子通过观察这两种施政措施与治理结果之间的悖反,总结出来一个哲理:看着是“祸”啊,其实“福”就倚靠在它的旁边;看着是“福”啊,其实“祸”就埋藏在它的里面。祸福相依,互为因果,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彼此之间不断地进行着相互转化。这也是“一阴一阳之谓道”。

   【典故:“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出自《淮南子·人间训》】: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jù)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bì)。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及,深不可测也。

   《菜根谭》曰:“天欲祸人,必先以微福骄之;天欲福人,必先以微祸儆(jǐng)之。”

   那么,祸福二者之间的互相转化,什么时候是个头呢?答案是:不一定!事物总是在常态化与非常态、良好的与不良的之间不断转化,生生不息,化化无穷,没有尽头。

   孔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老子也慨叹:人们看不透这里头的真相,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

   对于看不透的事,人们总是会有所忧患的,就像“宠辱若惊……得之若惊,失之若惊”(第十三章)一样,也会“祸福若惊……得之若惊,失之若惊”。作为常人,谁不希望趋吉避凶,离祸得福呢?然而这种心态,可以理解,却并不合乎道!合道的心态,首先应该知道祸福为两端,互相依存;然后或像孔子说的 “执其两端,而用其中”,或如惠能大师讲的“来去相因,成中道义”;总之,内心是超然解脱的。

   这事,老子怎么看?又会怎么办呢?答案同样是行中道!所谓:方正而不割伤,有棱角而不刺伤,正直而不放肆,光明而不晃眼,不正是“守中”吗?

  经典解析

  凡未与本网签订书面协议的网站,不得转载本网及菏泽日报、牡丹晚报所属各媒体电子及平面的稿件与图片,特此郑重声明。部分网站的侵权行为,如擅自转载、更改消息来源以及抄袭等,本网将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追究其相关责任。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版权声明 | 网上订报 | 网上投稿 | 不良信息举报 | 招聘版主
中共菏泽市委外宣办 菏泽市政府新闻办主管 菏泽日报社主办 SEO技术服务QQ:451652942
Copyright© 2004-2015 heze.cn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菏泽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