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 ——中国菏泽网
菏泽网首页 | 今日齐鲁 |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财经 | 房产 | 汽车 | 娱乐 | 健康 | 专题 | 图片 | 论坛 | 县区 | 菏泽日报 | 牡丹晚报

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

2018-05-17 15:21:37 来源:

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

——记全国供销系统劳动模范闫成钦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孟 欣

  破产重组,让基层供销社激发新活力

   “闫主任,你看咱们今年的小麦灌浆不错啊,又是一个丰收年。下一年,我这380亩地还用咱供销社的订单全托管模式,你提前给我登记一下。”5月16日,在郓城县张营镇张一村附近的一处连片达380亩的农田边,查看小麦灌浆情况的种田大户潘荣沛对闫成钦说,而这也是近段时间闫成钦日常工作中的重点。望着眼前一片片由自己主导形成的规模化托管农田,闫成钦禁不住回忆起自己在张营镇供销社经历的种种变革之旅。

   “闫成钦是1984年中专毕业后加入供销社系统的,扎根基层农村7年,1991年任郓城县张营供销社主任,经历了供销社曲折发展的艰辛蜕变历程。”郓城县供销社党组书记张振彪说,1992年,我国开启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改革大潮。当市场经济到来,产品经营、价格完全放开后,供销社在市场竞争下溃不成军,日益陷入了举步维艰的境地。

   闫成钦迎来了职业生涯中第一次供销社大变革。为了应对经济转轨的冲击,张营镇供销社在2000年把20多个门市部全部承包给个体经营。“保稳定、收租金一度成了我这位基层社主任的主要职责。可每年不到15万元的租金,连退休金都不能全额发放,又何谈稳定。”闫成钦说,张营镇供销社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市场经济下,十来年的教训让我们明白,供销社不能再像过去一样躺在国家政策上生存了。”闫成钦感慨地说,再不变革,供销社只有死路一条。从2003年开始,闫成钦迎来了他的第二次变革,即对下属企业实施破产重组,解除了300多万元政策性亏损包袱。

   这时,张营镇供销社放弃了“工业立社”、大建工厂的思路,重回农村商贸流通的思路定位,先后建成了一个由1400平方米的镇级日用品超市和42个村级加盟店组成的日用品网络;围绕农资业务,建成了仓储面积4000平方米的农资配送中心和40多家连锁店,成为宏福、澳佳、鲁西化工等十余个知名农资品牌的区域总经销、总代理。进一步构建了新型经营网络,逐渐恢复了供销社在农村商品流通的主渠道地位。

   在此基础上,张营镇供销社在闫成钦带领下成立了郓城县锦绣千村植保有限公司,在全县的50多个村建立了村级服务站,为种田科技大户、种田能手提供个性化的测土配肥、精准施药服务,大大提升了供销社的社会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从卖农资到托管土地

   由于特殊原因,张营镇小屯村进行了整体搬迁,农田却离新驻地相距10多里地,耕种困难,无奈之下村内360亩农田全部交由该村村民李明青打理。

   “前两年是年年赔钱,想着流转出去,但村里大多数人又不同意,而这时闫主任的托管模式救活了我的这片土地。托管不像流转一样将农户土地经营权交出去,而是土地自主权还是农户的,收获的粮食归其所有,农户只需向托管方支付各种环节的服务费用。而这个服务费用核算下来,比自己种植每亩节省340元左右。托管出去后,第一年就实现了净利润100000元。”李明青笑着说。

   “2008年以后,农村进城务工人员越来越多,土地撂荒,张营镇尤为严重。我认为这是一个发展机遇,就从2010年开始,尝试供销社为农服务的新路子,并在张一村尝试着托管了260亩小麦,开始替外出打工的农户种田。”闫成钦告诉记者,“最初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借托管种地卖供销社的农药、化肥、种子。变被动为主动,深入田间锁定用户。”

   在总结这几年经验教训的基础上,2013年,闫成钦成立了供销社控股、农民专业合作社入股的郓城县众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入手,推行“菜单式”半托管和“保姆式”全托管两种模式,从选择优势品种和示范种植做起,以订单种植为实破口,让种植户尝到甜头,以点带面逐步扩大托管服务面积,实行种子、机播、配肥、植保、收获、销售“六统一”的生产服务模式,农户可根据自身情况任意选择,根据所选服务项目有不同收费。在土地深耕深松、农药、化肥减量增效、统防统治、农产品增产增收、粮食烘干代储等方面重点解决农业生产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难题,真正实现“农民外出打工、为农服务中心为农民打工”的目标。

   同时,围绕全县178个规模化种植的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小麦飞防、农作物收获、土地深翻、小麦精播、玉米籽粒烘干、代储、统一销售等托管服务,使其逐步成为张营供销社服务的“重点客户”。

   据了解,截止到2017年,张营镇供销社建立的两处为农服务中心通过订单种植、“菜单式”托管服务,打破行政区域界线,在全县十二个乡镇的52个村庄,依托农资经营店长、村社共建两委、科技种田带头人、农民经纪人、种田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托管土地80000余亩,成功探索了一条供销社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特别是在新常态下供销社发展的成功之路。

  村社共建,走出一条乡村振兴之路

   “农活耗时且繁琐,现在是老一辈人干不动,年轻人更愿选择外出打工,如果不采取规模化种植,肯定会荒废大片农田。”张营镇张一村种植大户屈爱清告诉记者。

   针对这一情况,2010年,张营镇供销社开始由卖农资向卖服务转变。2010年,他们在张一、张二等村村“两委”的支持和组织下,托管了1200亩示范地种植强筋小麦。

   “老一辈人种地比较粗放,全看经验和天气,就拿施肥来说,部分农户为图省事,春节后一次性施肥,造成氮肥用得过早小麦拔节不壮,而打药方面更是见有啥虫打啥药。”屈爱清说,“但是托管出去后就不一样了,咱们合作社统一给种子包衣及早预防病害,在小麦拔节前将农药喷施到根部,防止了纹枯病、赤霉病和条锈病的发生,通过检测,分析不同地块土壤欠缺的营养,科学配方平衡施肥和加大有机肥配比,实现了高产稳产。”

   2018年3月,张营供销社同该镇陈庄村达成了新协议,将200亩土地采取入股的方式,同张营供销社成立了股分合作社,村“两委”、持有土地的村民、有经验的庄稼把式都成为股东,采取订单农业种植模式,给予农户每亩不低于800元的保底收入。为建设美丽乡村和解决村集体无收入问题,提供了一条可行性较高的探索之路。

   同时,闫成钦准备在张营镇试点成功的基础上,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把全县“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的乡镇、村庄从土地中解放出来。目前已同板材加工“黄安镇”、钢球加工“黄集镇”、酒类包装乡镇“丁长镇”达成协议,积极开展土地种植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闫成钦的辛勤付出,让张营供销社重新焕发了生机,解决了部分土地流转后制约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最后一公里”难题,让农民外出打工,家中土地无人种植的问题有效的得到了缓解。闫成钦曾三次参加全国供销社代表会议,受到朱镕基、回良玉、汪洋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2015年7月,在全国供销总社表彰会议做典型发言,2018年1月,获得了全国供销系统劳动模范称号。荣誉的获得,并未撼动一心服务基层农民的初心,他扎根基层,放弃了进城和到上级社工作的机会,多年来一直在充满希望的绿色田野上耕耘。

  凡未与本网签订书面协议的网站,不得转载本网及菏泽日报、牡丹晚报所属各媒体电子及平面的稿件与图片,特此郑重声明。部分网站的侵权行为,如擅自转载、更改消息来源以及抄袭等,本网将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追究其相关责任。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版权声明 | 网上订报 | 网上投稿 | 不良信息举报 | 招聘版主
中共菏泽市委外宣办 菏泽市政府新闻办主管 菏泽日报社主办 SEO技术服务QQ:451652942
Copyright© 2004-2015 heze.cn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菏泽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