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淄博:小山村为何吃起免费大食堂? ——中国菏泽网
菏泽网首页 | 今日齐鲁 |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财经 | 房产 | 汽车 | 娱乐 | 健康 | 专题 | 图片 | 论坛 | 县区 | 菏泽日报 | 牡丹晚报

山东淄博:小山村为何吃起免费大食堂?

2018-08-10 10:17:20 来源:

新华社济南8月9日电题:小山村为何吃起免费大食堂?

  新华社记者袁军宝

  “开饭喽!”11点40分一到,山东淄博市博山区中郝峪村村民便从家里、工作岗位上汇集到大食堂排队打饭。记者采访当天的食堂午饭有土豆排骨、芹菜炒肉、豆角炒肉、凉拌黄瓜,还有米饭、馒头、稀饭。村民们坐在宽敞、干净的大食堂里,边吃边聊,有说有笑。

  今年6月,中郝峪村村民吃上大食堂,一日三餐全免费,这在当地成了颇为轰动的新鲜事。

  “以前打破‘大锅饭’,现在吃新‘大锅饭’,都是为了吃好饭。”中郝峪村党支部书记赵东强说,改革开放40年,村里富裕了,去年村民分红550多万元。

  而在40年前,由于交通不便、山地贫瘠,村民们“吃饱肚子”还是大难题。68岁的村民张业栋回忆说,当时母鸡下了蛋,从来不舍得吃,都拿到集上换点粮食。

  改革开放春风来,山村发展换新颜。1979年中郝峪村就大胆分田到户打破“大锅饭”。张业栋家的粮食慢慢多了,加上他外出打工的收入,吃饱饭不再是问题,“菜里有了蛋,有了肉”。

  但由于人均耕地少,又没有其他产业,村里年轻人陆续都走了,村子进一步发展遇到“瓶颈”。新世纪初,中郝峪村人均纯收入只有2000元左右,又成了“贫困村”。

  如何才能从“吃饱肚子”到过上富裕日子?

  两侧青山耸立,村边河水潺潺,看着美丽的田园山水,赵东强寻思:这里山好水好,正可以发展乡村旅游。在他的带动下,2007年37户村民入股,以公司机制发展旅游;2013年,全村的房屋、山林、耕地作价入股,人人持股,享受分红。

  这些年,村里翻新了400多间房屋,一座座石头房古朴而别致。村里还打造出马大娘豆腐坊等诸多特色美食和民俗体验点,建了水上漂流等游玩点。一到旺季,这里经常“一房难求”。

  张业栋和老伴现在的主要工作是给游客烙煎饼吃,月收入上万元。“撂下了锄头,烙起了煎饼,我这近70岁的人了,真没想到还能挣这么多钱。”张业栋说,村里原来砍树垦荒种粮食,现在种树种花引客人,“时代真是变了”。

  村里的年轻人也都陆续回来了,村旅游公司里来自各地的年轻大学生已超过20人。

  村里旅游红火起来,但“吃饭”却又成了问题。由于大都忙着在公司上班,村民们每天回家做饭、吃饭的时间都很紧张。“办个大食堂,全村人都来免费吃。”赵东强一提议,村民们纷纷说好。

  今年6月份,大食堂开业了!“食堂的菜比家里样数多。”“不用刷锅、洗碗,可省劲了。”村民们言语中透露着满意与高兴。71岁的单身汉李兴三说,原来做一顿吃一天,现在一天三顿热乎菜。

  赵东强说,全村360多人在食堂吃饭,一年费用约280万元,村里完全负担得起,并且村民可省出大量时间更好服务游客,不再“家家生火、户户油烟”,环境也更好了。

  如今,中郝峪村已是“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去年,村旅游收入2800余万元,除去给村民的工资等,公司利润1000余万元,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3.8万元。“俺家四口人干活,去年收入30多万元。”62岁的村民张业芬说,预计今年还能增加七八万元。

  站在村东的大山上俯瞰,这个绿树掩映、青瓦白墙的村落,犹如绿色海洋中踏浪前行的美丽帆船。从分田到户到人人入股,从打破“大锅饭”到吃上免费大食堂,从向贫瘠山地要粮到靠绿水青山致富,40年来中郝峪村在生产与生活方式“轮回”蜕变中,见证了农村的沧桑巨变,也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写下生动注脚。(完)

  凡未与本网签订书面协议的网站,不得转载本网及菏泽日报、牡丹晚报所属各媒体电子及平面的稿件与图片,特此郑重声明。部分网站的侵权行为,如擅自转载、更改消息来源以及抄袭等,本网将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追究其相关责任。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版权声明 | 网上订报 | 网上投稿 | 不良信息举报 | 招聘版主
中共菏泽市委外宣办 菏泽市政府新闻办主管 菏泽日报社主办 SEO技术服务QQ:451652942
Copyright© 2004-2015 heze.cn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菏泽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