鄄城:“乡村记忆馆”留住浓浓乡愁 ——中国菏泽网
菏泽网首页 | 今日齐鲁 |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财经 | 房产 | 汽车 | 娱乐 | 健康 | 专题 | 图片 | 论坛 | 县区 | 菏泽日报 | 牡丹晚报

鄄城:“乡村记忆馆”留住浓浓乡愁

2019-03-22 09:49:04 来源:

  轧花机、织布机、石磨、木犁、独木轮车、太平车。近日,记者来到鄄城县李进士堂镇的乡村记忆博物馆,600多件富有乡村特色和泥土气息的老物件,勾起了不少人封存已久的回忆。

  李进士堂镇地处中原,背依黄河,是中华民族发源地和华夏文明的摇篮。几千年来,一代又一代勤劳朴实的中华儿女在这片土地上勤奋劳作,形成了影响深远的中原文化——传统农耕文化。但是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笨拙朴实的农耕技术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古老的农耕文化让年轻的一代感到既陌生又遥远。

  “为了留住李进士沿黄地区的文化印记,李进士堂镇中心学校不仅建设了乡村记忆博物馆,还编写了《乡村记忆》教材,作为一门特色课讲给学生听。”李进士堂镇中心学校校长房红领告诉记者。国内将乡村记忆作为特色课的学校,目前为止只有两所,李进士堂镇中心学校便是其中的一所。

  “别看这些老物件破破烂烂的,不值啥钱,不少人见了却倍感亲切,像见到了自己的老朋友一样。”房红领说。

  说起乡村记忆馆的成立,房红领也算是半个发起人。2013年,一位菏泽的音乐教师到学校授课,上课之前他问了学生一个问题,他问学生们谁知道李进士街中心的石人叫什么名字?结果没有一个学生能回答得上来。

  “当时我就站在旁边,心里突然很不是滋味,我们的学生,居然连家门口的知识都不了解。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这些宝贵财富,我们的孩子却浑然不知。”房红领说。

  这件事之后,房红领就和学校其他领导商量,建一个乡村记忆馆,让孩子对先辈们留下的东西有迹可循。

  “没想到我的提议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原来在大家心里都有浓浓的‘乡愁’情节。”房红领笑着说。

  房红领和学校其他领导到各地考察学习,借鉴各地经验。很快,学校闲置的一处两层教学楼,经过装修变成了现在的“乡村记忆博物馆”。

  房红领又带领大家,四处搜集那些退出人民生产、生活的工具、器具。因为很多年不使用,这些东西有的被遗弃在垃圾堆里,有的在破落的房子里风吹雨淋,还有的在村民家里存放着。但是,不管在哪里,房红领总会有办法将它们找出来。

  “后来,越搜集越上瘾。不管我去哪里,都得先看看有没有‘旧物’。”房红领说。

  房红领亲朋好友的家中也都被他“翻”了个遍,只要是以前用过的旧东西,都被他带到了馆里。听说学校里建了个乡村记忆博物馆,专门摆放一些老物件,附近的村民纷纷将家中陈设多年的牛槽、八仙桌、脊梁骨车、圈席等物件捐了出来。

  “尤其是去年,鄄城县黄河滩区大迁建的时候,我们可是淘了不少‘宝贝’呢。”房红领说。也有些滩区居民因为要搬到新楼房里居住,很多存放的“老物件”没地方搁置,他们干脆也捐了出来,放在记忆馆里,想看的时候随时都可以过来看一看,忆苦思甜一下当初那些峥嵘岁月。

  “目前馆内的老物件越来越多,种类也越来越多。不仅有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也有明清时期甚至年代更久远的。”房红领说。

  房红领告诉记者,为了便于大家参观了解,记忆馆按照种类、用途区分出了五个展览厅,分别为纺织服装厅、生活起居厅、农耕生产厅、生活器具厅和历史文化厅。

  徜徉厅内,久违的心灵感动油然而生,这些散发着先辈们勤劳和智慧的文物,虽洗尽铅华,却历久弥新。

  记者 焦同帅 通讯员 刘永霞 李乔生

  凡未与本网签订书面协议的网站,不得转载本网及菏泽日报、牡丹晚报所属各媒体电子及平面的稿件与图片,特此郑重声明。部分网站的侵权行为,如擅自转载、更改消息来源以及抄袭等,本网将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追究其相关责任。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版权声明 | 网上订报 | 网上投稿 | 不良信息举报 | 招聘版主
中共菏泽市委外宣办 菏泽市政府新闻办主管 菏泽日报社主办 SEO技术服务QQ:451652942
Copyright© 2004-2015 heze.cn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菏泽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