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传统民居:勤劳与智慧谱写的田园交响诗 ——中国菏泽网
菏泽网首页 | 今日齐鲁 |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财经 | 房产 | 汽车 | 娱乐 | 健康 | 专题 | 图片 | 论坛 | 县区 | 菏泽日报 | 牡丹晚报

菏泽传统民居:勤劳与智慧谱写的田园交响诗

2019-11-20 09:48:46 来源: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胡云华

  “随着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我们的传统民居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急剧消失。在这种形势下,我觉得有必要讲一讲我们老祖宗留传下来的居住习俗及其文化,为我市美丽乡村建设工程提供参考,在全市建成一批地域文化鲜明、建筑风格多样、田园风光优美的美丽村居。助推全市村庄空间布局更加合理、人居环境更加优美、村居特色更加鲜明、建设管理更加精细,形成多片立足乡土社会、体现现代文明、宜居宜业宜游的鲁西南民居建筑群落。”菏泽市方志馆馆长、山东省女摄影家协会副会长乔方辉近日在市图书馆举办了《菏泽传统民居文化》主题讲座,用有温度的讲述、有文学美感的语言,唤醒了听众对家乡传统民居的记忆与深情。

  菏泽民居历史悠久

  “民居是民间建筑技术和文化艺术的结晶,与当时的生活方式、民间习俗紧密联系,其内涵不是通过简单的测量和绘图就可以完全捕捉到的。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累所综合形成的复杂的民风、民俗,构成了中国民居文化的深厚基础。”讲座中,乔方辉从历史格局导入,娓娓道来。

  据了解,2014年在我市定陶区城西北十里堡北发现的古人类遗址,是鲁西南地区目前保存较好、面积最大、获取信息量最多的一处古遗址,是研究黄河中下游堌堆文化的典型代表。考古现场,发掘出许多地穴居和半地穴居灰坑。

  “从这次发掘可以看出,很久以前,这里曾经高出周围地面。当时,一般的村落里,通常有几座较大的房子,四周则是许多座小房子。大房子每边长约6-8米,小房子约1米左右。先民在此聚居、繁衍长达几千年,只是在后来的历史变迁中,堌堆逐渐被历史的风尘埋于地下。”随后,乔方辉梳理了远古时期至明清时期的民居建筑特点。

  “簸箕叉”、四合院和曹州古城

  据介绍,受自然环境影响,菏泽的院落以“簸箕叉”和四合院为主,以天井为公共轴心,布局正房、厢房、耳房,另搭牲口棚等设施,院墙内外择地点种一些瓜果蔬菜,充满生活气息。

  “这些格局符合中国古代文化的对称美、和谐美,体现的是深受孔孟思想影响的鲁西南农耕社会所具备的内敛谨慎的气质、朴实纯真的性格和内外有别的礼仪。”乔方辉结合民俗谚语,借助图文资料,细致描述了八仙桌、条几、影门墙等物品陈设所投射的人文寓意。

  “曹州古城‘民居包水’的布局是菏泽民居的突出特点。其布局形式是:街区居中,建筑在外,水面在内,所有的民居都围绕在水坑周围建造。这种布局与菏泽早期的自然地理特点即河流沼泽遍布有直接关系。因为在历史上,古菏泽一带是沼泽地,湖泽河流交叉遍布。”乔方辉说。

  据介绍,该民居布局是菏泽人千百年来与河湖水流斗争的经验之作,并于明清时期正式形成了曹州古城的格局。

  “整个城内通过胡同连接院落,形成一个个完整的街坊。街坊内部大多存在坑塘,院落围绕坑塘布置,为了增强水面的可达性,形成了一些长胡同,水可以从城市道路直接到达坑塘,增强了坑塘的利用效率。为了避免北向开门,从南北长胡同上延伸出一些东西向短胡同,形成了鲁骨关胡同空间,这与北京一律东西向的胡同有明显区别。胡同的宽度一般为2-3米,适宜马车通行、人步行。”

  乔方辉动情地说:“一般来讲,一座城市的街巷,就是这个城市的血管。曾经,达官显贵,市井平民,都在或宽或窄的街巷往返出入,饮食起居,悲欢离合,都在或短或长、或深或浅的街巷里发生见证。”她借用学者郑关生的研究成果,向观众展示了曹州古城的布局图。

  屋脊与脊兽极具菏泽特色

  在民居装饰中,各族人民常把自己的心愿、信仰和审美观念,把自己最希望、最喜爱的东西,用现实或象征的手法,反映到民居的装饰、花纹、色彩和样式等结构中。

  “菏泽人对于房舍有着特殊的感情,所以在细节上有诸多讲究,屋脊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菏泽的屋脊建造,不仅继承了传统民居建筑的共有特征,还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性。这里的屋脊主要由正脊和垂脊两部分组成,有的附有博脊和戗脊。正脊又根据工艺和用料的不同分为泥鳅脊、透花脊、扁担脊、怀脊、条脊等。”随后,乔方辉向观众展示了菏泽各类屋脊的图片。

  有了屋脊,勤劳的菏泽人又在屋脊上安装各种陶兽,俗称“脊兽”“兽头”。据介绍,脊兽包括常见的狮、牛等六类和神话传说中的龙,根据屋脊的不同类型,设置相应的排列顺序,远远望去,参差有致,给人新奇、神秘的美感。

  对此,乔方辉融合图腾文化、神话传说、社会发展及走访调查结果,生动活泼地向观众展现了一幅瑰丽的民居画卷。

  据粗略统计,菏泽现在可见的脊兽大约有30多种,主要有龙、凤、麒麟、鱼、鸟以及十二生肖等。在鲁西南一些村落里,村镇的格局、居民的住宅、传统的民居装饰大多保存比较完整,除了传统装饰外,也有结合西洋模式的创新。一些村落的民居建筑中,为了宣传宗教信仰或是彰显家族势力、美化建筑形式,仍然保留着建筑最高处的屋脊装饰。

  乔方辉介绍:“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建设进入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现代屋脊,正随着建筑材质的推新、建筑风格的突破和建筑结构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尤其是建筑材质的改变,对屋脊装饰的改变影响甚大。同时,让栩栩如生的脊兽走上屋脊,依靠的是聪慧的菏泽人研究出的制作工艺。”

  黄河滩区台房和明清石头寨

  菏泽依傍黄河,滩区人民与水患抗争多年,民居建筑深受其影响,发展出了台房与垛子房。

  “台房建在高约3至5米的土台子上,台下街道也可作洪水入侵时的排水沟渠。有的村民怕来不及逃跑,又发明了‘垛子房’,一般是用砖垒起房屋的四角柱,有的中间也要加垒一个柱作为支撑,上面用梁木、柴草做棚顶,四周墙壁用秫秸箔(高粱杆做的)加麦秸泥围护,遮风又挡雨。即使洪水冲倒了‘墙壁’,屋里洪水泛滥,但砖垛依然支撑着房顶,这样人们就可以爬上房顶,躲过洪水的侵害。”乔方辉说,她在走访时发现,尽管滩区人民曾疲于垫台子盖房,但家家篱笆护院、户户栅栏围墙,房前屋后栽种的树木和时令菜蔬,却让她看到了当地百姓的坚韧与生活乐趣。

  对黄河文化研究多年,乔方辉看到了太多滩区人民的生活之苦。黄河滩区迁建工程的开展,令她倍感鼓舞。她觉得,世代与洪水争斗的滩区百姓有了新盼头。

  “另外,在巨野县核桃园镇前王庄村,至今还存在一处明清古村落——石头村(寨)。村落中100多幢老宅院大部分保存基本完好,石板路、石头房、石头墙,俨然是石头的世界。走在这里,你很难想象这是‘平原城市’菏泽的一个村落。尤其是贯穿于村庄各个角落的石板路,让人感慨千年不变的石头,也能如此丰富多彩。”乔方辉说,“石头村”吸引了众多网友慕名前往游玩。

  据了解,该处居民以王姓居多,距今有500多年的历史,院落大部分是四合院结构;主房均坐北朝南,面阔三间,东西厢房各为三间,有的为重梁结构,有的带阁楼,青石砌墙,灰瓦覆顶;楼房的上面都有垛口,垛口两边放有很多乱石。虽经数百年沧桑,村落仍完整地保持着原有的建筑格局。

  “今天,在传统民居即将消失的时期,我们回顾先民利用周遭环境的有限条件,追求幸福生活的奋斗精神及智慧,对于我们继承民族传统,开创符合现代意识且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新居住文化,将有重要的帮助和意义。”乔方辉总结道。

  凡未与本网签订书面协议的网站,不得转载本网及菏泽日报、牡丹晚报所属各媒体电子及平面的稿件与图片,特此郑重声明。部分网站的侵权行为,如擅自转载、更改消息来源以及抄袭等,本网将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追究其相关责任。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版权声明 | 网上订报 | 网上投稿 | 不良信息举报 | 招聘版主
中共菏泽市委外宣办 菏泽市政府新闻办主管 菏泽日报社主办 SEO技术服务QQ:451652942
Copyright© 2004-2015 heze.cn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菏泽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