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粉条“飘香”时 ——中国菏泽网
菏泽网首页 | 今日齐鲁 |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财经 | 房产 | 汽车 | 娱乐 | 健康 | 专题 | 图片 | 论坛 | 县区 | 菏泽日报 | 牡丹晚报

又到粉条“飘香”时

2020-01-14 09:56:51 来源:

  ——鄄城县董口镇鱼骨村旧址采访见闻

  寒冬腊月,走进鄄城县董口镇鱼骨村旧址,在距离黄河不足20米的地方,记者见到几位村民正在田间地头忙着晾晒粉条。挂在竹竿上晶莹剔透的粉条“帘子”煞是好看,在阳光的照耀下,散发着阵阵清香,构成了一道独特的乡村风景线。

  正在忙碌的冯再国告诉记者,这些粉条是用红薯纯手工制作而成的,久煮不烂,清香可口,营养价值非常高。因为种植红薯的基地紧靠黄河边,所以他给粉条起了一个很接地气的名字——“黄河滩”牌粉条。

  红薯“巧”变身

  “头几年我只种红薯,卖起来麻烦还不赚钱,一斤也就几毛钱,贮存不当还容易坏。”冯再国说。2017年,冯再国种植的80多亩红薯“滞销”。眼看着辛辛苦苦种植的红薯卖不出去,冯再国很着急。

  “我去河南卖红薯的时候,看到有做红薯粉条的,我想家里贮存的那么多红薯要是也能做成粉条就好了。”冯再国说,红薯做成粉条不仅销量好,而且价格也翻了好几倍,冯再国当即在河南寻找了一位做粉条的师傅,并将其请到家中,让他帮忙加工粉条。

  “红薯粉条制作过程很麻烦,要先将红薯打粉,再通过传统的工艺‘漏粉条’,漏出来后还要经过煮、洗、冻、晒等几十道工序才能制作完成。”冯再国说。

  很快,冯再国家中堆积如山的红薯,变成了飘着“薯”香味的粉条。红薯变粉条,冯再国的麻烦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俏包装 销路好

  “粉条是做出来了,可是怎么去卖啊?咱这可都是货真价实的纯红薯粉条,直接拉到集市上去卖,价格肯定上不去啊。”冯再国说。

  正当冯再国为如何销售犯愁的时候,鄄城县公安局宣传科科长杨兆福给他出了一个好主意。杨兆福在鱼骨村对口帮扶了5家贫困户,其中有一户在冯再国那里帮忙加工粉条,在走访贫困户的过程中,杨兆福得知了冯再国遇到的麻烦。

  “杨科长很热心,当时就来找我了,他建议我把粉条分成三个包装等级,一个用礼品盒装,一个用编制袋装,一个散装,客户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购买。”冯再国说。

  虽然包装不同,但粉条都是一样的,包装高档些,价格自然就会高一点。想到了解决的办法,杨兆福又帮着冯再国设计包装,联系客户。没多久,粉条便全部销售一空,其中好多客户把来年的订单都提前预定了。尝到甜头的冯再国,第二年在村里流转了200多亩土地,全部种上了红薯。

  “春种红薯秋打粉,寒冬腊月下粉条。”这句谚语恰好就是冯再国做粉条的写照。因为全靠手工,不用机械,只有天寒地冻的时候才能做粉条,从红薯下来,到加工只有年前一个多月最适合做。

  “一个月的时间把红薯做成粉条,年前就能全部销售完。”冯再国告诉记者。

  粉条加工带富乡亲

  眼看着2020年的春节就要来临了,冯再国的粉条加工点又忙活了起来。不久前,鱼骨村 的村民全部搬迁到了新建的黄河社区,摆脱了临河而居的日子。但是杨兆福在走访贫困户的时候,仍旧会跨越黄河大堤,驶过浮桥,到鱼骨村旧址冯再国加工粉条的地方看一看。杨兆福不仅是公安局的工作人员,同时也是一名市人大代表,有着双重身份的他,扶贫路上更加尽职尽责。

  冯再国每年加工粉条的时候需要20多名工人,种红薯的时候更需要80多人,每次招工他总是优先录用村里的贫困户,助力贫困户早日脱贫,这也正是杨兆福当初帮助冯再国的初心。

  “我在这里一天能挣60块钱,还不累。前段时间,俺家搬到新楼上了,我都60岁了,不仅能挣钱,还住上了楼。”鱼骨村村民苏桂云一边晾晒着粉条一边告诉记者。

  在记者采访要结束的时候,来自河南的韩改荣带着同村人到冯再国这里买粉条。她告诉记者,自从买过这里的粉条,每逢春节前她都会再来买一些。

  “这个粉条好吃,快过年了,我想着早点过来,别到时候买不上。”韩改荣笑着说。 通讯员 刘永霞

  凡未与本网签订书面协议的网站,不得转载本网及菏泽日报、牡丹晚报所属各媒体电子及平面的稿件与图片,特此郑重声明。部分网站的侵权行为,如擅自转载、更改消息来源以及抄袭等,本网将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追究其相关责任。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版权声明 | 网上订报 | 网上投稿 | 不良信息举报 | 招聘版主
中共菏泽市委外宣办 菏泽市政府新闻办主管 菏泽日报社主办 SEO技术服务QQ:451652942
Copyright© 2004-2015 heze.cn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菏泽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