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 ——中国菏泽网
菏泽网首页 | 今日齐鲁 |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财经 | 房产 | 汽车 | 娱乐 | 健康 | 专题 | 图片 | 论坛 | 县区 | 菏泽日报 | 牡丹晚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

2020-03-25 09:47:22 来源: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系统总结和概括了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13个显著优势,其中在总结思想文化方面的优势时,明确提出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如何认识和理解这一优势?这一优势是如何形成的?如何更好发挥这一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我们从来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应该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注意汲取其中积极的养分。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指出了把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显著优势巩固好发挥好的基本要求。

  一、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有机结合起来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而不是别的国家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的一切理论与实践活动都是在中国的具体实际和文化土壤中开展的,而中国的具体实际和文化土壤,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根脉和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作为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家园,深深影响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与实践。因此,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开展革命、建设、改革的一系列理论与实践活动,不应该也不可能脱离中国的具体实际和文化土壤。如果脱离了中国的具体实际和文化土壤,那么,中国共产党就站不住脚,更谈不上发展壮大;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就扎不下根,更谈不上开花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不可能开创,更谈不上坚持和发展。而这也就是我们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原因所在。

  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党而不是别的性质的政党,这一政党性质决定了我们党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的立身之本和行动指南。如果动摇和抛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那么我们党就会迷失方向、走向歧途,就必然会丧失先进性、蜕化变质,也就不再成其为共产党了。因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一个牢牢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问题,不论怎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论怎样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都不能动摇以至取代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是底线问题、根本性问题,必须头脑清楚、坚定不移。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一条宝贵经验,就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注意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而不是割裂对立起来,既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相融通,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浸润并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又以马克思主义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现代化转变提供理论和方法指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二、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科学认识、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

  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是共产党人掌握和运用规律、认识和改造世界、开展和推进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按照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和对待中华传统文化,首要的是历史地辩证地认识和评价中华传统文化。一方面,要认识到今日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现实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历经几千年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对历史中国的发展进步,包括对中华文明形成并延续发展几千年而从未中断,对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多民族和合一体的大家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巩固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也对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对今天中国人民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了重要精神支撑,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等,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为治国理政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方法指引、智慧启示、经验借鉴。另一方面,也要清醒地看到,中华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的东西,特别是到了后来,这些糟粕越来越成为束缚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思想文化因素。

  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和方法也就清晰了,这便是: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学态度,坚持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弄清楚中华传统文化中哪些是优秀的、是精华,哪些是陈旧过时的、是糟粕,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与此同时,旗帜鲜明地既反对那些无视中华传统文化历史作用和时代价值,主张全盘否定历史、割断文化根脉的历史虚无主义观点,又要反对那些无视中华传统文化中陈旧过时以致变成糟粕的内容,主张全盘接受、照套照用,甚至鼓吹以儒代马、儒学复兴的复古主义观点。

  三、坚持联系实际、有的放矢,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做到“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好,还要弄清楚为何弘扬、弘扬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决不是口头说说、书里写写那般简单,而是一项集研究阐释、宣传教育、普及应用等于一体的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工作。如果漫无目的地陷入故纸堆中流连于旧人故事,脱离今天的实际而坐而论道、只说不做,或者满足于在讲稿中、书斋里和课堂上机械地写写讲讲,是不可能取得实际成效的。

  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中,必须注意联系实际、有的放矢,关注社会需要、回应时代要求,同我们正在进行的火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同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各种时代问题相联系,做到古为今用、以古鉴今,把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有益成分从讲稿中、书斋里和课堂上普及推广应用到群众中、实践里和社会上,真正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以化人、资政育人的作用,努力解决和回答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服务,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服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服务,为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服务。

  四、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社会意识也随之变化。相比于过去的中国,今日中国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即使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优秀成分,到了今天可能也已经不再符合实际情况和社会需要了,它们与今日中国正在努力建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等已经存在许多不适应不协调的地方。因此,做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只是简单地机械地继承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在继承的基础上结合今天的实际情况和社会需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形式有所创造、有所发展,推陈出新,特别是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这一重要论述,既指出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内在联系和相同相通之处,也指出了二者在着重点、对象、途径、目标上的差异,为我们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可以据此打一个比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好比一篇需要接续完成的大文章,创造性转化就是结合今天的社会实际,对这篇文章已有的于今天依然有借鉴价值的观点,在赋予其新的内容的同时,用今天人们比较通用和熟悉的文字和体裁表达和表现出来;而创新性发展则是在这样的基础上,结合当今社会发展进步的实际和需要,续写新的篇章,使这篇大文章的整体内容得到拓展、丰富和发展。

  总之,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坚持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始终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才能不断续写中华文化新辉煌,形成和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思想文化方面的显著优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重要助力和支撑。毫无疑问,这一优势要继续坚持好发挥好。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科研规划部)

  凡未与本网签订书面协议的网站,不得转载本网及菏泽日报、牡丹晚报所属各媒体电子及平面的稿件与图片,特此郑重声明。部分网站的侵权行为,如擅自转载、更改消息来源以及抄袭等,本网将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追究其相关责任。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版权声明 | 网上订报 | 网上投稿 | 不良信息举报 | 招聘版主
中共菏泽市委外宣办 菏泽市政府新闻办主管 菏泽日报社主办 SEO技术服务QQ:451652942
Copyright© 2004-2015 heze.cn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菏泽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