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中国菏泽网  >  图片新闻  > 正文

传承千年气韵 赓续文脉悠长

作者: 姜培军 来源: 牡丹晚报 发表时间: 2024-09-30 11:01

image.png
一袭千年美,    华服正青春
image.png
单县牌坊景区
image.png
非遗传承
image.png
工笔牡丹画创作
image.png
国色迎嘉宾
image.png
鲁锦制品引关注
image.png
荷塘迎宾    水浒好汉城文艺演出

□记者 姜培军

九曲黄河走东海,既成就了菏泽沃野千里、如画美景,又赋予菏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新中国成立75年来,通过一代代人的努力,菏泽已经成为享誉四方的中国牡丹之都、书画之乡、戏曲之乡、武术之乡、民间艺术之乡。菏泽是山东省首个地方戏曲传承发展示范区,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32项,省级非遗项目112项,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及传承人数量连续多年居全省首位。近年来,菏泽市通过强化阵地建设,发展产业链条等措施,大力实施文化品牌塑成工程,传承千年气韵,赓续文脉悠长。

千年古县 翰墨飘香

战国青铜剑、西汉铁灯、东汉镂空龙虎纹铜炉、北齐造像刊经碑……走进巨野县博物馆,一件件精美的文物让广大游客赞不绝口。一座博物馆承载的是历史记忆,传承的是绵长文脉。9月21日下午,出席山东省散文学会八届一次会长(扩大)会议的嘉宾走进巨野县博物馆,聆听历史的回响,跨越时空与文物“对话”。

“我们博物馆馆藏文物种类齐全、体系完整,上起第四纪、更新世晚期的动物骨骼化石,下至近现代红色文物,涵盖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物藏品13697件/套,其中国家一级文物24件/套。”巨野县博物馆讲解员介绍。麟州大地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大野泽文化、麒麟文化、人祖文化、大汉文化、书画文化、红色文化等相互交融。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物资源,为巨野文博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据了解,近3年,巨野县博物馆共举办展览20个,其中“昌邑故国——海昏侯墓精品文物展”荣获全国博物馆故事文艺作品征集大赛一等奖、“‘巧夺天工 华美遗韵’——中国清代外销银器展览”获得第七届全省博物馆十佳陈列展览奖项。近日,第五批全国博物馆定级评估一级博物馆评估结果公布,巨野县博物馆榜上有名,实现了我市国家一级博物馆“零的突破”。目前,我市共有28家博物馆,经过五批博物馆定级评估,在级博物馆总数达到12家,其中一级博物馆1家,二级博物馆4家,三级博物馆7家。

万余件文物为城代言,一幅幅工笔牡丹画为城添彩。距离巨野县博物馆不远处的巨野县书画院内,画师们忙着勾线、分染、罩染、题款、用印,呈现出一派紧张忙碌的景象。丹青绘国色,翰墨晕天香。随着画笔起落,一朵朵雍容华贵的牡丹花在宣纸上精彩“绽放”。

一幅长16米、高4.8米的巨幅牡丹工笔画吸引了大家的目光。该作品名为《盛世中华》,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大的工笔牡丹画。这幅作品由巨野县10位国家级画家历时100天集体创作完成,画中199朵工笔牡丹花充分展现了菏泽牡丹的雍容华贵。

2018年以来,巨野工笔牡丹画屡屡“出圈”,知名度越来越高。2018年,巨幅工笔牡丹画《花开盛世》亮相上合组织青岛峰会;2018年、2019年、2020年,巨幅工笔牡丹画《锦绣春光》走进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2022年,大幅巨野工笔画《盛世长虹》亮相第三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首届中华传统工艺大会;2024年1月,巨幅工笔牡丹画《盛世中华》亮相在广州召开的“好客山东 好品山东”牡丹主题推介会。巨野县书画院院长程军伟介绍,目前巨野工笔牡丹画国内市场占比达到80%,其品牌影响力、从业人数、原创能力、作品数量等都走在全国前列。

“想学画有人教,想画画有地方,想卖画有人收。”2023年7月1日,市委书记张伦在做客央视财经频道《对话》栏目特别节目《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时,自豪地推介起巨野工笔牡丹画。

好汉城里追寻水浒遗风

秋风送爽,水浒好汉城迎宾仪式举行,由演职人员扮演的“梁山好汉”阔步走出、拱手抱拳。进入景区,一排排古建筑飞檐斗拱、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郓城水浒好汉城内,一群武术健儿步履矫健,一会儿飞展腾挪,跃身高台;一会儿运功开掌,单手劈石,犹如梁山好汉在世。在这里,游客不仅可以感受“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侠义豪爽,还可以欣赏36院落、72景观、108个景点,品读一个个精彩的水浒故事。景区内,可以观看水浒故事情景剧,感受忠义侠武;可以参加剪纸、面塑等课程,体验非遗文化。

近年来,郓城水浒好汉城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影响力越来越大,成为众多影视剧的取景地。郓城宋江武校校长樊庆斌介绍,郓城县是全国唯一兼具水浒文化、红色文化、黄河文化的县域,水浒好汉城古朴浑厚,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多年来以水浒好汉城为载体,当地形成了具有独特魅力的好汉文化,通过延伸产业链,更好地展示了水浒文化。

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在风格多样的古建筑群中,深藏水浒人物的传奇故事,令人浮想联翩,水浒好汉城已成为广大游客向往的“诗和远方”。樊庆斌介绍,近年来水浒集团充分利用郓城“武术之乡”和“水浒遗韵”地域优势,发展“武术+”模式,将水浒文化与旅游、体育、商业等业态有机结合,打造了集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省级文化产业园区、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于一体的水浒好汉城,实现了水浒故事、好汉文化、非遗资源与古代建筑、武术表演的有机融合。

如今,郓城水浒好汉城景区不仅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还很好地发挥“核裂变”作用,辐射带动一系列产业,形成武术表演培训、影视剧创作拍摄、文化旅游体验、体育赛事交流等多个产业链条共生的文化现象。

“千年古县”郓城注重历史文脉传承,让文化引领城市未来。

和“菏”之美 同袍共“泽”

一袭千年美,华服正青春。为深入挖掘和弘扬汉服文化内涵,坚定文化自信,9月20日,和“菏”之美·同袍共“泽”——曹县汉服进校园活动北京大学专场成功举办,北京大学汉服爱好者等200余人参加活动。

活动现场,集中展示了曹县爆款汉服和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特色汉服。北大汉服爱好者身着汉服,衣袂飘飘、翩翩起舞,举手投足间无不展示着大汉之风,演绎中华传统文化之美,学子纷纷驻足拍照和感叹。作为会“行走”的文化载体,身着汉服的年轻人让古老的服装焕发青春的风韵,也对扩大曹县汉服影响力、推进汉服产业升级发展等方面起积极作用。下一步,曹县将以汉服为媒介,继续走进高校,全面打开曹县汉服面向高校青年的窗口,让更多的青年人才了解曹县、了解汉服文化,通过文化辐射柔性引才,为曹县县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人才支撑。

近年来,曹县汉服产业实现“井喷式”发展,从传统版样到私人定制,从手工绣花到数码印花,古韵今风交融碰撞,展现了曹县汉服从业者对传统艺术的精准把握与卓越传承。

今年1至7月,曹县汉服网络零售额达44.9亿元,同比增长16.5%。现有汉服企业2524家,其中原创汉服加工企业超过90%,网店14718个,汉服线下体验店206家,汉服从业者接近10万人,是中国最大的原创汉服产业集群。曹县还结合“汉服+妆造+跟拍”文旅新场景,与平遥古城、洛邑古城、西安大唐不夜城等国内知名古风景区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在61个古风景区,曹县汉服的市场占有率达90%。

曹县有“商汤开国地,华夏第一都”之称,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文化自信,服装先行。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学术委员会执行委员、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服装学院院长李杰认为,曹县汉服火爆的背后,是包括汉服在内的新中式服装正处于发展的上升期,中国传统服装正在现代化。在物质生活逐步得到满足后,人们对民族文化、民族自信的精神需求不断上升。

文化润心 筑梦前行

文艺来源于人民,文艺服务于人民。我市围绕“菏泽有戏”文化品牌建设,创新开展艺术创作、惠民演出、人才培养、院团建设、宣传普及等各项工作,实绩突出,亮点纷呈。

9月24日晚,“第十七届山东国际大众艺术季”山东省第七届农民戏剧展演月(菏泽分会场)戏剧专场演出在老城曹州青年广场举行。活动现场,山东梆子《老羊山》、枣梆《沙家浜》《王莽选美》、两家弦《三拉房》《公鸡过寿》、大弦子戏《佘赛花》、豫剧《花木兰》《风流才子》等精彩戏曲唱段接连唱响,来自菏泽市戏剧家协会艺术团的文艺工作者们为现场观众带来一场精彩绝伦的戏曲演出,演出过程中掌声不断。

近年来,菏泽市地方戏曲传承展示中心抢抓机遇、乘势而为,积极推动菏泽地方戏曲事业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造出“静态魅力展示+活态保护传承”的戏曲保护传承新模式,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菏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民间工艺巧夺天工。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菏泽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市现有人类非遗代表作项目1项,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项目分别有32项、112项、345项,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传承人分别有22位、112位、476位,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及传承人数量连续多年居全省首位。我市秉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工作方针,立足工作特色、尊重遵循规律,科学管理、认真谋划,全市非遗保护工作稳步推进。首创性提出“保护性传承、传承性保护,保护性开发、开发性保护”分类保护举措,对市级以上非遗项目分类开展保护传承工作。

“大力实施文化品牌塑成工程,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着力打造文化‘两创’新标杆,健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机制,擦亮‘一都四乡’文化品牌;推动文化事业产业繁荣发展,切实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这段话摘自《中共菏泽市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菏泽篇章的决定》,为菏泽文化品牌塑成指明了方向。

下一步,我市将以建设世界牡丹文化旅游核心区、水浒文化旅游目的地、国家黄河文化旅游带重要节点城市等目标为引领,优化完善“一个文化旅游核心区、两条精品文化旅游带、七大文化旅游集群片区”的空间布局体系,立足“黄河、牡丹、红色、水浒、非遗、祖源”六大品牌文化资源,加强项目建设,提升景区品质,完善旅游要素,做优文旅服务,做强品牌推介,实现文旅产品创新、业态创新、服务创新,持续提升“牡丹之都 花样菏泽”旅游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杨东波表示,市委十四届七次全会将“文化品牌塑成工程”作为重点任务之一,写入全会通过的《中共菏泽市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菏泽篇章的决定》,为下步全市文化和旅游发展指明了方向、理清了思路。全市文化和旅游系统将深刻学习领会市委十四届七次全体会议精神,聚焦发展任务,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路径,切实将全会工作要求转化为具体落实举措,确保会议精神在文化和旅游领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责任编辑:
分享到:
中共菏泽市委网信办主管 菏泽日报社主办| 新闻刊登批准文号:鲁新闻办[2004]20号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17
网站备案号:鲁ICP备09012531号 | 鲁公网安备 37172902372011号
Copyright© 2004-2012 heze.cn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菏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