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产业项目 打造“美丽乡村” ——中国菏泽网
菏泽网首页 | 今日齐鲁 |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财经 | 房产 | 汽车 | 娱乐 | 健康 | 专题 | 图片 | 论坛 | 县区 | 菏泽日报 | 牡丹晚报

依托产业项目 打造“美丽乡村”

2018-07-03 10:52:55 来源:

 产业是扶贫事业的生命线,也是贫困户真正学会“造血”的根基。为了让贫困户“真脱贫”、“防返贫”,市开发区始终将落实产业发展项目作为脱贫攻坚的“打桩机”,牢牢夯实基础。曹楼、虎头李、朱大庙、杜桥……这些曾经的贫困社区在开发区扶贫工作人员的努力下,完成了“蝶变”过程,由贫困社区转化为人人向往的“美丽乡村”,实现了“弯道超车”,更谱写了一首“扶贫赞歌”。
   昔日“穷旮旯”如今已“化蝶”。“如今的曹楼社区,处处都有好风光……”6月28日,记者来到开发区佃户屯街道曹楼社区采访,在文化活动广场上,三位妇女正在欢快地唱歌。
   “看俺们的路,下再大的雨也不会积水;看俺们的房子,又新又漂亮;看俺们的环境,人人自觉保持卫生。”其中一位扭秧歌的妇女邵美娥骄傲地对记者说。
   眼前的曹楼,干净、整洁,健身器材应有尽有,没有一点“贫困村”的影子。谈起那段曾经的艰难岁月,邵美娥叹了一口气:“俺们这在佃户屯西南,位置不好,受穷,都没条像样的路,就怕下雨,村里人进不去出不来。现在好了,路都修得很平整。”邵美娥说,“我们村不光有采摘大棚,还建了扶贫车间,听说是政府出资给建的,收益归我们集体。现在扶贫车间租给了一位有手艺的贫困户,她组建了服装加工点,在这儿上班的工人每月收入1500多元,顾家上班两不误,还帮助贫困户脱了贫,走上了富裕路,这事,还真得感谢党的政策好,感谢共产党,现在村民有钱了,俺们都为自己是曹楼人而自豪。”
   镜头又转向佃户屯街道虎头李社区,在这个社区西有一处叫金河岸的采摘园,300余亩葡萄已到了收获的季节,颗粒饱满的“龙眼”葡萄象征着贫困村脱贫的希望。69岁的贫困户李永现的妻子张索兰正在金河岸采摘园采摘葡萄。看到记者到来,脸上透露着喜悦的光彩。 张索兰讲述着自己的故事:“我没有文化,丈夫患了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不能干活,常年吃药,我们老两口生活艰难。房子老旧,成了危房,政府给俺翻修;没有产业防老,政府又帮着安排工作,我们看到了生活的希望,相信会越来越好的。”
   虽然两个社区是贫困社区,但开发区按照市委市政府脱贫攻坚工作部署要求,深入推进重点贫困村发展,昔日的贫困村逐渐被打造成“扶贫样板村”,乃至成为省级“美丽乡村”,它们也是整个开发区扶贫工作的缩影。然而,也许有人会问:他们究竟依靠什么“秘籍”最终“破茧成蝶”?
   抓好产业牵好扶贫“牛鼻子”。杨董社区位于市开发区岳程办事处东部,属于省定贫困村,共有3个自然村,382户,1509人,贫困户24户、45人。由于区位劣势,该社区集体收入常年为零。
   在岳程街道办事处,记者遇到了杨董社区“第一书记”、市开发区检察院法警科员赵运。他说:“从长远发展来看,产业肯定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发展一个什么样的产业,却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赵运通过与社区干部、村民代表座谈,最后,大家一致同意发展黄牛项目。2015年至2018年积极协调争取省、市、区级财政补助139万元,建设了300多平方米的牛棚,购置鲁西南黄牛48头,购买牛饲料,有效保障了肉牛饲料问题,同时建设牛料池、地磅、打草机及养殖场路面等基础建设。今年还上了一套牛粪处理项目,向着良性生态循环发展路子迈进。目前,24户贫困户、45人全部受益。
   正是这些实打实的产业项目让重点贫困社区完成了自身“蝶变”的过程,成为了市开发区脱贫攻坚战中的“经典案例”。通讯员 刘光红 记者 黄啟峰 

  凡未与本网签订书面协议的网站,不得转载本网及菏泽日报、牡丹晚报所属各媒体电子及平面的稿件与图片,特此郑重声明。部分网站的侵权行为,如擅自转载、更改消息来源以及抄袭等,本网将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追究其相关责任。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版权声明 | 网上订报 | 网上投稿 | 不良信息举报 | 招聘版主
中共菏泽市委外宣办 菏泽市政府新闻办主管 菏泽日报社主办 SEO技术服务QQ:451652942
Copyright© 2004-2015 heze.cn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菏泽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