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人富到一起富 ——记鄄城县什集镇李楼村致富带头人李昌国 ——中国菏泽网
菏泽网首页 | 今日齐鲁 |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财经 | 房产 | 汽车 | 娱乐 | 健康 | 专题 | 图片 | 论坛 | 县区 | 菏泽日报 | 牡丹晚报

从一人富到一起富 ——记鄄城县什集镇李楼村致富带头人李昌国

2019-07-22 11:40:31 来源:
“自己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在村里,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如果我不带动群众致富,就不是一名合格党员。”多年以来,鄄城县什集镇李楼村党支部书记李昌国时刻牢记初心,用真情打动着四方邻里,靠智慧打开致富大门,成为村里发家致富的领头人。
  为谋生计离家乡
   今年40岁的李昌国,出生在一个农民之家,从小家里就一贫如洗。勉强读完高中后,便开始了外出打工的生涯。那些年,为了生计,李昌国可是没少吃了苦。
   1997年,李昌国只身一人来到东北,在大庆采油六厂做了一名铺路工人。一年后,经熟人介绍他又来到济南历下区市政公司做了一名代工队长。
   “做代工队长虽然很辛苦,但是工资待遇却不高,我做了2年就辞职了。”李昌国说。
   2000年,李昌国来到烟台,做起了苹果、葡萄、西瓜等经济作物的生意。
   “我把苹果、西瓜、葡萄等瓜果从农户手中收购回来,再拉到市场上批发给商贩。”李昌国说。
   为了能收到新鲜的瓜果,李昌国每天凌晨两点就得赶往农户的种植地。有时候,他还会将收购的瓜果运到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去卖。为了保证瓜果的新鲜度,都是连夜赶路。就这样,年复一年,其中的艰辛,只有李昌国一人能体会。“我本身就是从农村走出来的,这点苦也算不上什么。”李昌国笑着说。
   几年后,李昌国凭借着吃苦耐劳的精神,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有了一定的积蓄。但是在他心里,却始终惦记着自己的家乡和乡亲。
   “这么多年,我几乎没时间回老家。家人也都跟着我生活在外地,回来的机会也少。”李昌国说。偶尔回老家,李昌国看到家乡的经济依旧很落后,村民们除了外出打工,就是靠传统种地方式生存,这深深刺痛了李昌国。
  心怀桑梓归故里
   “我考虑了很久,决定回老家。在外面打拼这么多年,也该回来了。”李昌国说。
   当初,李昌国之所以放弃好不容易经营的生意回归故里,其实还有一个原因。
   “做人得有梦想,像我这样一直在外面漂着,始终是个打工的,我也想做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李昌国说。
   2014年8月份,满怀壮志的李昌国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承包了村里300余亩土地,创办了国畅家庭农场,种上了葡萄、西瓜、苹果以及蔬菜等。
   “这些年在外地,我每天都是和瓜农、果农打交道,在种植技术方面是没任何问题的。”李昌国说。
   在这期间,恰逢村里村委会换届选举,村民们一致推荐李昌国担任村党支部书记。起初,李昌国有些顾虑,但是,当他看到父老乡亲期盼的眼神,渴望致富的迫切需求时,他决定接下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我很感谢乡亲们的厚爱,我一定从自己走过的道路上总结一些经验,带动村民共同致富。”李昌国说。
  不忘初心同致富
   近日,在李昌国的国畅家庭农场里,记者看到满园的葡萄郁郁葱葱,枝头挂满了米粒大小的果实。
   李昌国开心地告诉记者:“过不了多久,这里的葡萄就熟了,到时候来采摘的人成群结队,车都要排很远。”
   李昌国种植的葡萄味甜又多汁,口感非常好,所以,每到采摘季就会吸引周边居民前来采摘。李昌国足不出户,就把葡萄全部卖完了,而且经济效益非常可观。
   在葡萄架下,十几名工人正忙着给葡萄浇水,他们都是来自李楼村和周边的村民。李昌国说:“现在地里活不多,十几个人就能忙过来,活多的时候要60多人。”
   这些工人大多是老人和妇女。平时忙完自家的事就过来上班。既能照顾家里,又能赚钱。
   正在地里拔草的村民李志生告诉记者:“我在李昌国这里可以领到两份钱,一份是我的工资,一份是地租,两份加起来可不少呢。”
   从一人富,到大家富,这离不开李昌国的“带头人”作用。相信今后,李昌国一定能带领村民在致富创业的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记者 焦同帅 通讯员 刘永霞 
  凡未与本网签订书面协议的网站,不得转载本网及菏泽日报、牡丹晚报所属各媒体电子及平面的稿件与图片,特此郑重声明。部分网站的侵权行为,如擅自转载、更改消息来源以及抄袭等,本网将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追究其相关责任。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版权声明 | 网上订报 | 网上投稿 | 不良信息举报 | 招聘版主
中共菏泽市委外宣办 菏泽市政府新闻办主管 菏泽日报社主办 SEO技术服务QQ:451652942
Copyright© 2004-2015 heze.cn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菏泽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