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中国菏泽网  >  艺之美  > 正文

与刻瓷相伴, 便不觉年岁相催

作者: 胡云华 来源: 牡丹晚报 发表时间: 2020-08-20 11:04


“尽管年纪渐长,但我现在的生活,跟以前也没有什么区别。享天伦之乐,也享受融入我生活的刻瓷艺术。”一把小锤子击打刻瓷刀,落在陶瓷表面上,“叮叮当当”的清脆声响,回响在马宪荣从童年到如今的每个阶段。8月12日,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在牡丹区吴店镇鹁鸽堂村的一所小院里,采访了菏泽市工艺美术大师马宪荣,听她讲述了与刻瓷有关的故事。

刻瓷已是日常,没有“退休”状态

在有着白墙、廊檐的新农村小院里,推开堂屋门,就见整个堂屋都被设置成了工作室和陈列室。房间靠窗一角,马宪荣的工作台上放着各类刻瓷工具和一个白色圆瓷盘。走近了看,就发现瓷盘表面已经有刻刀刻出的花纹,作品尚在创作阶段。

谈到与刻瓷的渊源,66岁的马宪荣回忆起过往的数十年,随爷爷为乡邻刻碗盘、考入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进入成武县工艺美术厂、作品由各大展会走向世界各地……每段记忆,都在马宪荣的讲述中散发出独属于刻瓷艺术的活力。

“年轻时接受厂里指派,代表全体职工创作肖像刻瓷。时间紧,为了尽可能地展现人物风貌、神采,我查了很多资料,从早上7时许到晚上21时许,除了吃饭时间之外都在工作。当时就是吊着一股精气神在工作,不愿放松下来。我们这代人,对党交予的任务会无条件完成。这种工作状态持续了两周,作品完成、交给厂里后,我心里的那口气突然松下来,身体立刻就垮了。”马宪荣回忆着年轻时的工作状态道。

其刻瓷作品走进各大展会后,马宪荣接到了诸多来自国内外的订单。刻瓷需要时间,从设计到出作品,马宪荣对每一单都有自己的坚持与反思。

传播与传承,她乐在其中

在40余年的刻瓷创作中,马宪荣创新技艺、形成了个人的艺术风格,获得上百项世界级、国家级、省市级大奖。她的作品被国内外博物馆收藏、被赠予多国政要,头衔与荣誉加身……美誉背后,她先是觉得高兴、觉得心血没有白费,但在真正拿到实物奖章后,她却很快冷静,把荣誉放到一边。

“我很高兴,社会、专家对我创作出来的作品给予肯定,但那些作品已经属于过去,那些评价也是针对过去那段工作的评价。我不会停在某一件作品上,我对每件作品都没有‘这是最好’的满足感,我会对每件作品都回头观察、反思,希望在下一件作品中能有所改进。”谈起这些观点时,坐在木椅上的马宪荣神色中有种属于创作者的专注和认真。

随着年龄的增长,马宪荣愈加重视刻瓷工艺的传承问题。无论是成立工作室还是成立研究所,她都希望让刻瓷工艺的实际创作和理论研究都有所发展。

因为看过更广阔的世界,走过更远的路,经历过刻瓷传统艺术的没落与新生,马宪荣更加明白,一项技艺的传承何等重要。

除了最初招收学徒式的培训教学,她的刻瓷工艺研究所吸引到更多有文化、有专业功底的年轻人;她应邀走进学校、走进各行各业群体中讲授刻瓷技艺,迎接外来研讨,参加作品义卖捐助、进行免费培训……

她希望,自己的努力,能让刻瓷工艺在传播与传承方面活跃起来。

“我今年66岁,现在的生活状态跟以前也没有什么区别,而且也没觉得自己步入了老年生活阶段。除了继续刻瓷,我也常应邀去学校给孩子们上课,介绍、传授刻瓷技艺。虽然年纪在增长,但我觉得,不管什么阶段,人都要有理想,有一分热就发一分光。人老了,就想给后人留点儿东西,无论是技艺方面还是精神方面。”

马宪荣说:“我有个小孙女,现在刻瓷之外能照顾孩子,对我来说就是在享受天伦之乐。而且儿孙们也都喜欢刻瓷,有的也在从事相关工作。现在,看着小孙女在我身边学刻瓷,我心里就非常欣慰。”

除了作为事业与爱好的刻瓷,马宪荣还喜欢走路健身。在她目前居住地村庄里,有一段庄稼茁壮、林木繁茂的小路,她每天早晚都会沿着小路慢慢走一圈,看看乡间风物,享受独处的时光。

空闲时,马宪荣会去书店和图书馆,去看看文字世界里的天地。她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我印象很深的是,儿子3岁的时候,我在刻一个两米高的大花瓶,周边有支架。当时是夏天,他只穿着一件小短裤,爬到架子顶上,两条腿垂下来,手里拿着小锤子敲敲打打,想要帮我刻。”

也许是在那一刻,马宪荣真切地感受到了刻瓷工艺关于“传承”的光明未来。

责任编辑:
李立
分享到:
中共菏泽市委网信办主管 菏泽日报社主办| 新闻刊登批准文号:鲁新闻办[2004]20号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17
网站备案号:鲁ICP备09012531号 | 鲁公网安备 37172902372011号
Copyright© 2004-2012 heze.cn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菏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