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中国菏泽网  >  人之美  > 正文

周凤麟:
“有战争就有牺牲, 我毅然赶赴战场”

作者: 云华 来源: 牡丹晚报 发表时间: 2021-10-15 10:31

□记者 云华

从菏泽出发奔赴抗美援朝的战场,曾经的少女收起红绸腰鼓,直面战争的残酷。如何为受伤的战友争取活下去的机会?如何在异国他乡的冰天雪地里为伤员撑起一方医护空间?老人说,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没有前后方之分。

战场不分前后方,兵站医院无光源环境下转移伤员

1950年,19岁的周凤麟完成了校内的宣传活动,解下了腰间的红绸腰鼓,正式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

从那一刻起,这个在冀鲁豫区第二师范学校(即菏泽师范专科学校)努力学习的姑娘,决心放弃自己成为教师的理想,奔赴抗美援朝的战场。

“我也知道,有战争就会有牺牲。”谈及当时的感受,周凤麟介绍说,那时,她与很多青年学生和青年工人一样,即便知道自己即将面对什么,也依然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参军、参战。

从菏泽参军入伍的年轻人到达河南新乡等候分配,周凤麟被分到北京,两天的报告学习后,那年冬天,她换上了军装,被送到东北沈阳,在东北军区一所药品贸易专科学校里学习专业技能。周凤麟说:“比如,我们要清楚自己背的药箱里装的是什么药剂,在战场上没有灯光的情况下不准拿错药。”

以战场的要求进行医护技能培训后,1951年11月,周凤麟与同批战友从安东(今丹东)跨过鸭绿江时,在队伍里齐声唱着歌,雄赳赳气昂昂地赶赴朝鲜战场。

生于战乱年代,周凤麟曾见识过战争的残酷,对抗美援朝战场上的情况有心理准备,到达32兵站医院的第一天,周凤麟就积极投入重伤队的医护工作中。

“我们医院驻地都得在运输线上,因为接收和护送伤员方便。但敌人的飞机轰炸时也会专门炸车站和桥梁。我们每次去接收前方送下来的伤员时都很紧张,因为不知道头顶上敌人的飞机啥时候会来。有时全院都去接收、救治伤员,门板、床板都用上,有时候当地的老百姓也会参与。我们就怕伤员还没安置好敌人的飞机就来了。”据周凤麟回忆,夜间为了尽快运送、安置伤员,男同志会直接背着伤员,女同志就配合抬运,争取在没有光源的环境下迅速、安全转移伤员,避免被敌方轰炸机发现。

在敌人不分昼夜地频繁空袭轰炸中,周凤麟与战友一起配制药品、救治伤员、转移阵地,丝毫不输与敌人正面交锋的战士。

她说:“在朝鲜战场上,好像没有‘前方’和‘后方’之分。轰炸机整天在我们头顶上飞,护送伤员的火车白天不敢走,要停在山洞里,等晚上再走。”就是在这样危险的情况下,兵站医院为受伤的战友们积极寻求着活下去的希望。

时刻应对敌机轰炸危险,兵站医院日常备战

交通线被毁、药物短缺时,周凤麟就用树枝、木头搭一个小棚子,顶上罩一块白布,创造一个没有灰尘的环境来配药;伤员太多时,白布扯成的绷带不够用,周凤麟便与战友蹲在临时制成的水池边洗绷带;防空洞被炸时,夜里,周凤麟便与大家挤在一起休息,清晨醒来,眉毛上都是冰碴儿……

有一次,周凤麟正在小房间里做药剂,敌人的轰炸机就逐步逼近兵站医院驻地。大家迅速跑向防空洞,有的同志知道她在小房子里做药,就边跑边喊:“小周啊!小周!赶快出来!”

周凤麟出去抬头看了看,发现轰炸机已经飞过这片区域,她认为,敌人不会再返程进行轰炸。

“当时我没出去。后来发现,在距离我配药的小房子50多米的地方,敌人投放下一颗炸弹,但它没响、没爆炸。那一次要是响了、爆炸了,那我就回不来了。”周凤麟回忆说。

据周凤麟介绍,每次战役结束后,兵站医院会有一个休整期,这期间,兵站的医护人员常常需要上山砍木头再拖回来,用以存储搭建、修补防空洞的材料,积极备战。

深山雪厚,穿着军大衣的周凤麟每迈出一步,都要先把腿从雪窝里拔出,再踩进另一个雪窝。等砍到一棵树,便把一条粗麻绳的两端分别绑在自己腰间和树上,人拉着树走过缓坡,再被树拉扯着急速滑下陡坡。

“有时来不及调整姿势,我就紧闭着双眼、双手扯住绳子,头朝下、脚朝上,被大树扯着滑下山。下来后整个人就像雪人。”周凤麟回忆道。

躲避轰炸,紧急救援,兵站医院的这种工作状态一直持续到1953年7月停战。

“停战后,我们在当地百姓家借住过两个月。之前还没停战时,当地的老百姓会帮助运送伤员,彼此都熟悉。”周凤麟回忆道,那段日子,志愿军战士们与当地百姓相处得很融洽,语言不通时,还会用肢体比画着做动作进行沟通。

敌军轰炸民房、补给线,

战地记者采访途中遇险情

周凤麟的丈夫陈锦清1928年出生于福建,19岁考入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后,多次参与学生运动、发表进步文章,受潜伏在台湾的地下党黄素秋影响,1949年陈锦清返回大陆,并参加了闽中游击队,同年10月份,他还参加了解放厦门的漳厦战役。

1950年11月,陈锦清奉命北上入朝参战,成为随军战地记者。

因陈锦清老人已经去世,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从周凤麟及其二女婿王君的讲述中,了解到他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部分经历。

1951年3月,朝鲜民房被敌机轰炸成废墟,百姓御寒的棉衣、棉被都化为灰烬。中国人民志愿军总政治部下令,志愿军要把自己棉衣和棉被里的棉絮都掏出来,送给当地百姓御寒。

为此,陈锦清赶往当地一个村庄采访。可刚到村口,突然有几架敌机俯冲下来,开始轰炸村庄,尚在重新搭建中的民房顿时燃起大火。

听到朝鲜百姓的呼救声,陈锦清等人立刻冲进废墟救人。几个朝鲜百姓得救后,拉着陈锦清慌张地比画着,说废墟里还有两个女童。

陈锦清看明白村民的意思后,立刻不顾一切地又返身冲进火场,最后他一手抱着一个冲出来,把两个朝鲜小姑娘从火海里抢救了出来。

1951年10月,以美军为首的所谓“联合国军”利用空中优势,对志愿军后方补给线进行了封锁轰炸。当时,陈锦清奉命乘坐运送弹药的车到前线采访。

在通过封锁线的时候,敌人的燃烧弹引燃了弹药车表面的伪装。陈锦清当机立断,迅速与战士们脱下衣服,压在着火点表面灭火,避免了车毁人亡、弹药报废的事故。为此,志愿军总政治部给他记了二等功。陈锦清老人每一枚军功章背后,都有一段关于抗美援朝战场的故事。

“老人对我讲,在宁远郡的军械库采访时,宁远郡突发大水,可军械库的守卫战士很少。眼看着水漫进了军械库,他们几个记者就带头跳进了水里,开始打捞、转移弹药。那时候,他一个文弱书生,捞出了20多箱弹药。”王君说。

在去往32兵站医院采访的时候,陈锦清与周凤麟相逢却不相识,只知对方是战友、是同志、是响应祖国号召而来的战士,战事紧张,两人从未产生过战友情以外的情谊。朝美停战后,两人被分配到兵站分部的下属单位从事文艺宣传,逐渐熟识并走到一起。

责任编辑:
分享到:
中共菏泽市委网信办主管 菏泽日报社主办| 新闻刊登批准文号:鲁新闻办[2004]20号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17
网站备案号:鲁ICP备09012531号 | 鲁公网安备 37172902372011号
Copyright© 2004-2012 heze.cn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菏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