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中国菏泽网  >  新春走基层  > 正文

村台上,首个春节“年味足”

作者: 武 霈 来源: 牡丹晚报 发表时间: 2022-02-07 11:01

大红灯笼挂起来
一栋栋小洋楼整齐有序
贴春联
新建小学
宽敞明亮的客厅

□记者 武 霈

一排排灰白相间、外观统一的楼房整齐有序,一盏盏红彤彤的灯笼随风摇曳,家家户户都贴上了喜庆的春联,在菏泽市东明县焦园乡的2号村台,年味越来越浓。煮水饺、炸鸡块、炖过年菜……伴随着饭香扑鼻,孩子们在宽敞的街道里玩耍打闹,胡同口的老人们,你一言、我一语,诉说着过年的打算。

在山东省涉及滩区迁建县区中,菏泽市东明县迁建规模最大、任务最重,是全省黄河滩区迁建的“主战场”。经过四年多的施工,东明县焦园乡2号村台房屋建设和配套基础设施达到入住条件,在2021年的5月份完成了集中搬迁。今年,是他们从滩区搬出的第一个春节,1月31日,农历腊月二十九,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在除夕当天来到该村台,感受村民们首个新年的“甜香四溢”。

村台上过新年,日子有了大改观

沿着硬化的水泥路走进村台,一栋栋白墙灰瓦的小洋楼鳞次栉比,不时可见车辆进出。在偏远的农村有这样一处社区,显得特别“耀眼”。

“感谢党和政府,感谢有这么好的政策,能让我们住上村台这样的新房。以前想都不敢想,这条件对比村里的‘水窝子’,好多了!”50岁的朱排英正在家里忙活着包水饺,说起现在的好日子,开心的笑容一直挂在脸上。走进朱排英的新家,墙壁洁白、客厅明亮,电燃暖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整个房型通透敞亮、干净整洁,俨然一副城市小区样品房的模样。

“175平方米的两层小楼,只花了5万块钱,既宽敞又干净。原来旧村子里的老屋多冷啊,冬天冻得伸不开腿,现在多舒服,水电网络全部覆盖,做饭还有天然气,没想到咱村里人还能住上小洋楼!”一向爱干净、操持家务的朱排英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看着白墙红瓦、上下两层还带院的新房子,她心情非常激动。

让村民们如此欣喜的村台,是破解黄患世纪难题的关键。

黄河滩区,是母亲河东流入海前留下的最后一道“难题”。堤坝决口、黄河改道、修建台房……世代居住于黄河滩区的数十万百姓难以忘记那些祖祖辈辈曾与洪涝灾害对抗的记忆。自然条件艰苦,基础设施薄弱,发展能力受限,致使数十万老百姓被“困”在黄河滩区。

在这里,常常流传着“三年垫台、三年盖房、三年还账”的说法,很多老百姓和水患斗了一辈子。为了彻底解决黄患问题,安置好黄河滩区居民,同时考虑到居民和土地的感情,东明县采取了“就近就地筑村台”的措施,其中2号村台涉及2个行政村,安置群众共915户、4016人。

告别“水窝子”,老人们感慨万千

“国泰民安逢盛世,风调雨顺颂华年。横批:祖国昌盛。就贴这副对联。”在2号村台上,65岁的老人许秀章正在和儿孙贴春联,他特意挑选了一副赞美祖国的春联,一边指挥着,一边给孩子讲讲过去的经历。

许秀章告诉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他曾多次经历黄河泛滥,记忆中预防水患是村民们长期的任务。“我小的时候,黄河涨水,一眨眼的功夫家就没了,因为距离黄河主河道比较近,滩区里的房子都建在高高的土岗上。让大水冲怕了,在原来的老村子里,但凡是阴天下雨,我都要看看房顶安不安全。”许秀章说。

不到滩区,确实很难想象滩区的情景。在焦园乡2号村台的西侧,不远处就是焦园乡辛庄村和王夹堤村旧址,黄河滩区的模样便浮现在眼前。在这里,家家户户房台高筑,每户人家都像是一座“孤岛”,村中“沟壑”“深坑”随处可见。透过这一座座“孤岛”“沟壑”,似乎能跨过时间看到当年大水冲击过的痕迹。

由于洪水频繁,不少村民都过着“搬迁重建、大水冲倒、再搬迁重建”的悲情循环,村子里但凡上了年纪的老人都戏称:前半生让黄河水撵着跑,后半生垫土筑台与淤沙“赛跑”。

如今,喜迁新居,在这里过上了第一个春节,彻底告别了“水窝子”。看着新旧房屋对比,许秀章老人几度热泪盈眶。

配套设施齐全,村台开启新生活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了解到,根据滩区村民每户人口不同、需求不同,村台上共设有70平方米、105平方米、140平方米、175平方米、210平方米五种户型。不仅如此,为了帮助农民适应“社区居民”的“新身份”,村台和幼儿园、小学、超市、商业等配套设施建设,全力完善村民的生活。

“在新社区,卫生室、超市、餐馆、自助银行等一应俱全,和在城里生活没啥区别,现在是越来越习惯享受现在的生活了。”许秀章说。

采访中,在街头唠嗑的老人们不住地称赞村台的新楼房,“新家有‘三好’:一是村台高,不怕水淹;二是房子宽敞暖和,住着舒心;三是孙子孙女就近上学,不走远路。”村民口中的上学近,是指村台建设对教育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为了让村民把“稳稳的家”安在村台上,当地全面新建了辛庄小学和幼儿园,完成了孩子们在家门口上学的梦想。不仅如此,新学校配套齐全,塑胶跑道、图书室、实验室等一应俱全,和县城的学校设施一样的标准。

“住得越来越好,日子也越来越好,现在的年轻人都好找媳妇了。今天村子里有两三个同时结婚嘞,村子里越来越热闹了。”一位老人调侃道。

责任编辑:
分享到:
中共菏泽市委网信办主管 菏泽日报社主办| 新闻刊登批准文号:鲁新闻办[2004]20号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17
网站备案号:鲁ICP备09012531号 | 鲁公网安备 37172902372011号
Copyright© 2004-2012 heze.cn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菏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