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中国菏泽网  >  聚焦山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  > 正文

回村记

作者: 范鑫 来源: 菏泽日报社 发表时间: 2022-07-01 09:58

市委编办 范鑫

小时候的我并不喜欢回老家,只有春节时才回,那天要起一个大早,爸爸把还没睡醒的我放在自行车后座上,妈妈一手轻推着我的后背,一家三口天不亮就朝汽车站赶。坐上公交车行驶在坑坑洼洼的小路上,扬起一路尘土。不知颠簸了多久,终于来到姥姥家所在的鄄城县旧城镇,早早来接我们的姥爷正踮着脚朝车里张望。那时,村里还安不起固定电话,姥爷生怕接不到我们,每次都要提前好久来等。正是寒冬,他整个人都冻透了。

从镇上到村子,还要走上一段约三十分钟的小土路,当开始爬起一个又一个的土坡,我就知道快到家了。村里的房子就建在高高的土岗上,看起来破败不堪,生活的贫困和对水患的担忧,让村里没有人去仔细装修收拾。看着咆哮翻滚的黄河水,有时姥爷会给我讲“恐怖”故事:谁家小孩不听话,大水就会冲垮他家的房子,冲走牛羊,甚至见不到父母亲人……

长大些我才理解,原来黄河滋养哺育百姓的同时,也把贫困、落后沉淀在滩区。“三年攒钱,三年垫台、三年建房、三年还账,凡遇洪水侵袭,房子被毁坏,粮食颗粒无收。”姥姥从小就搂着我念叨,“俺妮儿要好好上学,去外面挣钱、安家,不能在这水窝窝、穷窝窝里再窝一辈子!”

在老一辈人的期盼中,我渐渐长大,滩区生活也悄悄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道路硬化拓宽,替代了灰头土脸的小土路,路上行驶的家庭轿车也越来越多,多班次公交车直达村口。还记得姥姥家高高兴兴搬上村台那天,我一大早开车前往。路上家庭微信群里一直响个不停,学会用智能手机的姥姥拍了好多村里的美照,催着我们赶紧来。只见村台上一栋栋二层小楼,整齐划一、窗明几净,水、电、太阳能设施一应俱全,搬上新家,全村脱贫,幸福小康生活开始啦。

常年在青岛打工的舅舅也回来了,原来单程就要花上一天或一晚的时间,现在一场电影的功夫就能到菏泽。菏泽高铁开到家门口,牡丹机场让天南海北一日达不再是奢望。舅舅这次回来还去镇上参加了新型农民培训班,城里来的专家现场讲解新种植技术。舅舅的发小陈卫国种植了千余亩黄桃,在政府帮助下成立专业合作社,惠农贷款解决资金难题,电商直播打开销路,没等黄桃成熟,就有人提前来地里等着收购。绿色高效的产业发展,让村里人均年收入增加了三万元以上。

陈卫国说,以后还要发展生态采摘、乡村旅游。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让更多父老乡亲在家门口就业,资金流入农民的钱袋子!

舅舅说过完年就在镇上就业了,照顾家里还能致富,真好!

曾经村口处,几乎一整个村的劳动力扛着蛇皮麻袋、化肥袋,背负着一家人的温饱梦、求学梦,攒钱买楼的结婚梦,踏上外出务工的路途。而现在,返乡创业的好政策,让更多年轻人不再背井离乡,更多老人可被赡养,更多娃娃有人照看。

院子里,姥爷正要帮村里去种绿化树。在我的记忆里,为了全家的生计,姥爷总是一天到晚地在地里忙活,好不容易盼来收获,却又少得可怜。现在,我挣钱了,主动塞给姥爷一千块钱,让他别再忙碌了。不料,姥爷拍拍自己的口袋,满是骄傲地说:“俺现在领着土地流转的租金,还能去种植大户那儿打工,够给你攒一份好嫁妆呢!种树是我自愿出力,总书记说了,保护好黄河,守好绿水青山,它好看了,咱脸上也有光!”

家庭的微小变化折射着中国的大发展!当年那个不喜欢回村的90后娃娃也学成归来,建设家乡。知道曾经的苦,感受今天的甜,也更加坚信:踏上新征程,永远跟党走,我和我的父老乡亲们,日子一定越来越红火!

后记:时值建党101周年,市直机关工委举办了喜迎二十大“中国梦·新时代·新征程”百姓宣讲比赛。选手们用鲜活的事例、感人的故事、真挚的情感,讲述了全市上下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布局等,抢抓机遇、埋头苦干,在实现后来居上新征程中菏泽的新变化、新面貌、新气象……现精选三篇予以刊登,以飨读者。

责任编辑:
分享到:
中共菏泽市委网信办主管 菏泽日报社主办| 新闻刊登批准文号:鲁新闻办[2004]20号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17
网站备案号:鲁ICP备09012531号 | 鲁公网安备 37172902372011号
Copyright© 2004-2012 heze.cn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菏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