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中国菏泽网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正文

新时代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三重逻辑

作者: 来源: 菏泽日报 发表时间: 2024-01-24 09:17

□ 刘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一、历史逻辑:传承文明,礼行天下

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自古以来,我国就是文明之国、礼仪之邦。泱泱华夏,五千年的篇章,五千年的诗韵,散发着文明礼仪的芳香,自古以来就有“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这一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先秦时期,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对人、对社会的理解和对社会行为规范的追求——“仁、义、礼、智、信”。儒家学者强调“礼”,追求“礼”,即确立人类社会的共同价值,调整和约束人们的社会行为。颜渊问仁时,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问其目,孔子又曰:“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动。”这里的礼经过孔子损益,注入了仁的精神内涵。克己复礼的过程就是把孔子创立的“仁”这个人伦道德秩序纳入“礼”这个宗法等级社会秩序的过程,是把社会秩序道德化的过程。孔子把仁的精神运用到国家治理的基本理念之中。因此,孔子提倡最高的为政方式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民之所以生也。”礼是天地法则在人类社会的体现。从李勉信而葬金、礼贤下士终使尽心,到燕昭王筑“黄金台”,礼待郭槐招贤纳德,破齐复国,再到曹操光脚迎许攸,解燃眉之危,最终荡平天下,礼不仅能成就个人美名,还能立国平天下。正如孔子所言:“不学礼,无以立”,只有习礼、懂礼、守礼,才能正个人之身,塑民族之魂,显大国之风。

二、价值逻辑:崇德尚善,德耀中华

礼仪作为道德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道德意识、道德信念、道德情感等精神内涵的外化。对于道德教育,做到以礼导行、以礼融德、以礼育人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之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孔子提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思想,在于强调道德教育对理想人格形成的重要作用。孔子讲“性相近,习相远”;孟子讲人性本善、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虽讲人性本恶,但强调“善者伪也”,认为人的善行和善良品德是可以后天习得的。从表面上看,孔子、孟子、荀子对人性的看法存在着差异,但实质上在对待人性与人的善良品德关系问题上殊途同归,都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认为人性是可以教化、可以塑造的。

在当今世界思想多元化的新形势下,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合理借鉴旧有经验和教训,既要防止道德治理的理想化倾向,又要强调法治前提下道德灌输的积极作用,充分合理地利用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吸收优秀道德教化的普遍思想,积极寻求加强和改进社会道德教育的有利因素,以促进和提高当今社会道德建设的成效。

三、实践逻辑:法安天下,德润人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治和德治不可分离,不可偏废,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治理。“法治”是他律之治,即它仅仅约束人们的外在行为,通过约束人们的行为而实现治人,它对人们的内心世界无从干预,属于治外之治;而“德治”则是自律之治,它不仅可以约束人们的行为,还可以约束人们的思想意识,并通过约束人们的思想意识来达到约束人们行为的目的,属于治内之治。依法治国对以德治国有重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以德治国为依法治国提供坚实的思想政治保证。法治和德治的关系是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我国古代施行出礼入刑、隆礼重法的治国策略。西周时期,开创了把礼和刑两种手段结合起来共同治理国家的模式,主张“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孔子认为“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礼,则民易使也”;反之,“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荀子将儒法两家思想融为一体,倡导隆礼重法,主张礼法兼治、德刑并用。习近平法治思想强调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实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需要不断完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律政策体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不知耻者,无所不为。”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在推进依法治国过程中,必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依法治国创造良好人文环境。

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耀世界的中华文明,培育和发展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作者单位:菏泽学院)

责任编辑:
分享到:
中共菏泽市委网信办主管 菏泽日报社主办| 新闻刊登批准文号:鲁新闻办[2004]20号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17
网站备案号:鲁ICP备09012531号 | 鲁公网安备 37172902372011号
Copyright© 2004-2012 heze.cn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菏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