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中国菏泽网  >  新春走基层  > 正文

一季繁花迎春来

作者: 潘若松 来源: 牡丹晚报 发表时间: 2024-02-23 09:34

温室大棚内的催花牡丹
快递员正在忙着发货
直播销售成了“新生代”花农的强项

□记者 潘若松

风传花信,山河已春。甲辰龙年新春,神州大地风和日暖,草木蔓发,处处洋溢着欢乐祥和的气氛。在这个中国人最看重的传统节日里,六十万盆国色天香的催花牡丹,从山东菏泽一座座现代化的温室大棚里起程,借助数智化物流渠道,星夜兼程,走进万千国人家庭,以“花大、色艳、型美、香浓”的娇美姿容,为人们带来了吉祥与喜庆,庆贺春天的到来。

兔年岁尾,一场突如其来的寒流席卷大半个中国,北方更是白雪皑皑,寒气逼人。然而,在菏泽各个牡丹催花大棚内,却是春意盎然,暖意融融,一盆盆娇艳的牡丹舒枝展叶,花蕾初绽,香气袭人。

“你又来了,看看我这花子催得咋样?”1月18日中午,记者再次走进菏泽绿美牡丹产业园大棚,花农赵天龙老远就热情地打招呼。从去年10月牡丹起苗进冷库冬眠、陆续装盆进棚催花开始,记者就在菏泽的几个主要培育基地采访,成了棚里的常客,也与一个个勤劳淳朴的花农成了熟人。每隔几天,记者都会来到这里,几乎见证了牡丹缓苗、萌动、露芽、跳蕾、新枝伸长、幼蕾、萼片始展、展叶、圆蕾、平蕾、垂萼、透色、绽口,以及花朵初开、盛开的各个阶段。

今年53岁的赵天龙和妻子赵红霞家住菏泽市牡丹区牡丹街道赵楼村,与村里多数村民一样,他家也是世世代代种植牡丹。他们不仅是地地道道的花农,也是远近闻名的牡丹种植专家,一年四季都在围着牡丹转,每年的春、夏、秋三季在大田里劳作,一入冬,大棚就成了他们的家,每天像对待孩子一样,精心呵护着每一棵牡丹。

“我家祖祖辈辈几代人种牡丹,在冬季搞牡丹催花也有30多年了,是菏泽最早在自家院子里摸索实验的那一批。”说起催花的历史,娘家同在赵楼村的赵红霞话头更多,“那时候搞温室牡丹催花是从赵楼特产队开始的,地点就在现在的曹州牡丹园内,目的是发展集体经济。实行土地家庭联产承包制后,俺看到特产队的牡丹花催得不错,就也试着在自己院子里催。”

“一开始是在院子里建土炕,靠的是垒火道烧柴草,后来就在自家责任田里盖起了塑料大棚,烧煤炭锅炉,用暖气片增温,到现在用的是智能化温室大棚,实现了科学控温、控湿、调节光照,催开的花儿品质也更高了。”赵红霞的介绍,其实也正是菏泽首开现代北方温室大规模牡丹催花先河,仍在不断创新发展的历程。

“反季节催花就是通过技术手段,打破牡丹的正常休眠状态,使它在春季以外的季节开放。”随行的菏泽市花木协会会长、菏泽绿美花木种植专业合作社董事长孙文起说。从生物特性上讲,牡丹为晚春开花植物,花芽在秋季已经基本分化形成,此时给它营造适宜生长的温度、湿度和光照等外界条件,便可以使之再次萌动生长,现蕾开花。如今,菏泽花农与科研人员结合,运用科技打破牡丹自然生长规律,使“花开随人意”的理想变成了现实。

在他们所处的绿美牡丹产业园内,一共建有57座这样的大棚,牡丹催花数量达20万盆,是当地最大的一处催花基地。加上周边县区、乡镇其他基地,据统计,菏泽本地年催花牡丹已突破60万盆,创历史最高纪录。

如今,经过两个多月的坚守与辛苦,终于到了“收获”的季节。和其他花农一样,赵天龙、赵红霞虽然有些倦容,但一块石头落地,看得出,满面溢出的是喜悦。

众芳俱寂寥,独有牡丹俏。一枝牡丹,在春天完成一次从萌芽到盛开的美丽展现之后,历经夏的沉默和秋的积淀,借助花农的智慧和付出,又在冰雪中绽放,给凛冽寒冬带来醉人花香,也在春节期间,为人们送去美丽与祝福。

打包、装箱、下单、发货……进入腊月,和花农们同样忙碌的,是各快递企业的揽投人员。催花牡丹销售已逐步进入黄金期,大家都铆足了劲,全力迎战热销寄递季。

1月31日,腊月二十一,记者走进菏泽庞王牡丹培育中心,在自南向北一字排开的13个大棚内,除一些市民开车前来现场挑选自己中意的牡丹外,让人感到更为紧张忙碌的是,处处都有不少人在忙着挑选、捆扎、包装,快递员们更是手中攥着一沓沓订单,不断地将一箱箱精心包装的催花牡丹往门口车辆上搬运,连说话也顾不上停下脚步。

在花农李丰吉的12号大棚里,5名快递员正忙得不可开交。31岁的王吉帅边忙着手里的活计边向记者介绍,进入腊月中旬以后,他们的业务量激增,仅他所在的小组每天揽收的催花牡丹就有四五百件。“这两天我都是早晨8点到岗,忙完都过深夜12点了。昨天我就是凌晨1点半才到家的。”他说。

此时天色渐暗,根据天气预报,又一场酝酿已久的大雪即将降临,所有人都不由得加快了速度,为确保催花牡丹快捷外运争取时间。记者也从一个大棚转场另一个大棚,近乎脚不沾地地采访着。

在多个场合,记者都碰到同一个忙碌的身影,一搭话,才知道他叫王亚,是菏泽市邮政公司寄递事业部副总经理,专门协调催花牡丹寄递工作的。他介绍,公司成立了专项运行小组,调配31名工作人员分成9大服务片区,深入各个基地进行全流程“一条龙”服务。菏泽催花牡丹今年还首次开启航空运输,实现了全国96个主要城市“次日递”、170个城市“隔日递”。过去不敢想象的西藏、新疆等地都能快捷收到菏泽的催花牡丹,成本也大大降低。

“过去,虽然菏泽催花牡丹的美是公认的,但它的包装却显得特别土气,‘一张报纸,两根红绳’的捆扎方式也限制了它的远程销售、运输,如今量身定制、规格统一的泡沫箱既美观轻便又保温保湿,加上数智化的现代物流,打开了催花牡丹的千里保鲜路。”在同样忙碌的菏泽诚美花木基地,诚美花木种植专业合作社总经理李洪勇对此感受颇深。

在他看来,改变的不仅仅在产品包装上,更重要的是花农不断求新求变的意识。在花色品种上,从传统的红色系、粉色系“扩容”到黑色系、绿色系、黄色系、紫色系等;销售模式上,也从传统的线下销售到新兴的触网“云销”,电商直播日渐成为外销主渠道。新一代“催花人”借助“互联网+”,催生并实践着新的生产、包装、营销理念。

采访中,就在李洪勇自己其中一个占地1000多平方米、催花4000多盆的大棚内,他21岁的儿子李丰福正在进行网络直播。而在相邻的几个大棚里,直播架、面光灯成了标配。20岁的李太恒、27岁的李聪聪等几个青年人,都把直播销售作为每天“必备课”。在天香倾城花木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培育基地,经理赵孝华更是组建了14人的专业直播团队,每天催花牡丹销售量都在200盆以上。

看着他们一张张充满朝气、活力的年轻面孔,记者真切感受到,菏泽“新生代”花农已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刻板形象,熟练运用电商、新零售、直播带货等营销新玩法,让牡丹插上了翅膀花开“云端”,也带动牡丹产业跨入新阶段。

说起催花牡丹,其实在菏泽之外,还活跃着一支“大军”,足迹几乎遍布全国各地。在传统南下催花基础上,随着北方温室催花技术不断成熟,菏泽不少花农携带牡丹外出催花。每年春节期间,从北方冰城到南国水乡,从东部小镇到西部荒漠,处处飘溢着牡丹的芬芳。

而菏泽花农在异地催花时间最早、人员最多、市场最大的城市,要属广州。

去年12月24日,记者专程赶到位于广州市荔湾区的芳村花博园。临近花鸟鱼虫新世界的花博大道两旁,驻扎着数十家来自菏泽的花农,他们刚刚携带牡丹种苗来到这里,正忙着装盆、洒水。

与在家乡利用温室大棚催花不同的是,这里靠的是自然的亚热带气候和多年来不断探索积累的丰富经验。每到年末,他们就从冷库取出经过冬眠的牡丹带到广州,在花市附近租下空地,将装盆的牡丹露天摆放。之后除了根据天气情况适时洒水,就是不停地修剪、抹药、打叶,进行细致入微的管理,直到春节前夕亮相迎春花市。

这是一群每年冬季如候鸟般往南迁徙的人,人们把这种营生称作“下广”,历史可上溯至清代。据老花农回忆,那时候“下广”交通极为不便,他们用木制独轮车将牡丹推到济南黄河码头,乘木帆船顺流而下到达天津港,换海船后沿海岸线南下到达珠江入海口,再沿珠江逆流而上到达广州,仅单程就需要一个多月。据史料记载,清朝时年“下广”催花量曾高达10万棵。后来,随着社会动荡,菏泽牡丹“下广”催花一度中断多年。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的号角首先吹到花城广州,牡丹成了高档的年宵花,菏泽花农“下广”人数也逐年增多。如今,他们在南方催花的城市除了广州外,还有深圳、中山、汕头、佛山等,年催花牡丹数量在20万棵左右。

一朵花,两座城,1500公里的距离,数百年的接力传承,菏泽花农走的不仅是牡丹催花之路,也是一条文化交流与融合之路。

在采访当天的整整一个下午,记者在芳村花博园各个菏泽花农的催花点不停地走访、座谈。他们多来自牡丹区牡丹街道的赵楼、李集、毛胡同等几个传统牡丹种植专业村,“下广”时间短则几年,长的已有三十余年。毛义章、李洪莲夫妇,李保卫、潘其芳夫妇,邓永军、李燕夫妇,李玉平、李国英夫妇,李丰强、周海红夫妇,赵信党、赵信勇兄弟,赵孝亭、赵武迪父子……一张张亲切的面孔,一个个坚毅的身影,相似的经历、不同的故事,每天都在异乡的土地上上演。

今年56岁的李保卫,自1993年来广州催花,30年从未中断,而他和妻子潘其芳结缘也是因为牡丹。他第一年跟着同村村民来到广州,当年20岁的潘其芳也从重庆老家前来一起打工,两个年轻人走在了一起。第二年两人结婚,以后每年“下广”都成了不必言说的约定。儿子由于从小跟着“下广”,对这座南粤花城有了更深的感情,如今已在这里定居、工作。

这种传承数百年花农自发“下广”催花的民间行为,而今也受到了高度关注,正转化为城市间合作的官方行动。1月28日,由中共菏泽市委宣传部、菏泽市牡丹发展服务中心主办的“好客山东·好品山东”牡丹主题推介会在广州举行。菏泽与广州,一座是“牡丹之都”,一座是“四季花城”,虽相隔千里,但文化相通、人缘相亲、情谊相融,而今更是因花结缘,携手推进“牡丹搭台、经济唱戏”,在乡村振兴、人文交流、文旅发展等领域推动两地更高水平、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合作。

从广州采访归来,除了时时关注菏泽本地催花牡丹进展,“下广”花农的情况也成了记者的牵挂,每隔一段时间都要打电话询问。由于今年广州气温偏高,部分牡丹开花较早,需要进冷库控温,价格较往年稍低,但好在销路还不错。

2月8日下午,记者给花农赵弟华通话时,他还在花市上售卖,尽管当时还有最后近百盆牡丹没有卖完,但他心情很好,电话里大声对记者说:“出来快两个月了,不管卖没卖完,明天大年三十了,我都要回家过年。”

2月9日,临近中午,记者又将电话打给了李丰强,他正忙着收拾行囊。他兴奋地告诉记者,4000盆催花牡丹全卖完了,晚上就和妻子及放寒假后前来帮忙的儿子、女儿回家。和大多数“下广”花农一样,他们坐的是当晚19:56从广州出发、次日下午14:44到达菏泽的T180次火车。

这趟车,尽管长达18个小时48分钟的行程,到家已是春节了,但他们年年坐,而且多数乘客会在菏泽下车,仿佛就是专门为他们开设的“开往春天的列车。”

热闹喧嚣的龙年春节渐渐远去,一场繁盛的年宵花事即将落幕。但在菏泽,牡丹、芍药乃至其他热销花卉的催花大剧却并未结束。

2月18日,节后上班第一天,记者又一次来到菏泽市郊的几处花木培育基地。这里已没有了节前的繁忙与喧闹,专供春节花市的催花牡丹基本销售一空,现场显得有些空旷寂寥。但也惊奇地发现,一些棚内依然在孕育生机,即将供应鲜切花市场的芍药、牡丹花苞饱满,叶片流翠,看来即将迎来又一茬的收获季。一些原在棚外露天摆放休眠的牡丹,又被“请”进了刚刚清空的棚内,开始了新一轮的培育。

“菏泽催花牡丹已由原来主要供应春节市场,实现了全年供应。”在菏泽诚美花木基地,同时兼任菏泽市花木协会牡丹芍药专业委员会会长的李洪勇介绍,在基地内的10个大棚里,供应春节市场的催花牡丹有2.2万盆,已全部售罄。另外还有2万盆牡丹、芍药仍在培育,将主要用于鲜切花供应三八节、母亲节等节日市场。

“我们已经打破了传统的单一模式,瞄准商机错时催花,做到不间断供应市场,不断满足人们的多元化需求。”他说。而对整个菏泽市来说,在牡丹产业发展上,也在不断深层次、多领域挖掘牡丹价值,进一步发展种植、运输、加工、包装、销售、研发、旅游等一系列相关行业,实现高附加值产品的价值攀升。

一季繁花向春深。走出大棚,周遭都是连阡接陌的大田牡丹,尽管冰雪还未完全消融,田间又有不少勤劳的花农开始了劳作。蛰伏了一冬的牡丹已在春寒料峭中萌动,它们正在舒展筋骨,积聚力量,准备演绎另一场更为盛大的花事。“中国牡丹之都”菏泽也已敞开胸怀,期待八方来客共赴一场牡丹之约。

责任编辑:
分享到:
中共菏泽市委网信办主管 菏泽日报社主办| 新闻刊登批准文号:鲁新闻办[2004]20号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17
网站备案号:鲁ICP备09012531号 | 鲁公网安备 37172902372011号
Copyright© 2004-2012 heze.cn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菏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