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2024年09月06日
第A3版:理论与实践

塞罕坝精神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重要意义

□ 李赛 姜楠

塞罕坝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具有内在的相通性,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资源,更是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优秀素材。弘扬塞罕坝精神,有利于推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充分发挥“原理”课程作用,把党的创新理论和光辉革命实践讲深、讲透、讲活,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赓续塞罕坝精神,有效发挥育人功能

将塞罕坝精神巧妙地融入“原理”课当中,有利于大学生全面、准确和完整地理解塞罕坝精神,更好地传承塞罕坝精神,有效发挥塞罕坝精神的育人功能。

在牢记使命层面,塞罕坝精神融入“原理”课程有助于筑牢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对党忠诚。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理想信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很容易受到各种思想的影响,需要加以正确引导。向大学生讲解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等理论知识,促使大学生深刻理解和体会到“王尚海”“王凤明”等中共党员为革命理想奉献终身的感人事迹,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在艰苦创业层面,塞罕坝精神融入“原理”课程有助于培育大学生务实俭朴、拼搏向上的意志品质。向大学生讲述物质和意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理解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把握尊重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有助于大学生理解三代塞罕坝人面对自然恶劣环境、物质匮乏等不利条件,坚持“先治坡、后治窝,先生产、后生活”的理念,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克服困难,尊重自然规律积极总结植树经验,最终取得成功的故事,号召大学生向塞罕坝人学习,不怕困难,敢于斗争。

在绿色发展层面,塞罕坝精神融入“原理”课程有助于培育大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形成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重视生态环境问题,着手号召保护环境,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将生态文明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向大学生讲述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观,进而阐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而使得学生认识到今天塞罕坝取得巨大生态示范意义的地位。

增强“原理”课程的实效性,激励大学生勇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塞罕坝精神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融入“原理”课有助于增强课程的实效,促使大学生自愿接受教育和熏陶,进而转化成建设社会主义的不竭动力。

在沙地植树造林成功难,见效慢,时间跨度长。从第一代塞罕坝人育林开始就面临着众多困难和考验,在经历前两年植树失败后,林场副场长张启恩带领技术人员分析失败原因,主张自己育苗,改进育苗方法,研发出了全光育苗法。1977年“雨凇”灾害,林区受损过半;1980年遭遇特大旱灾,林木生长困难。但是,这些灾害没有难倒塞罕坝人。他们接力传承,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成功营造起了百万亩人工林海,2021年荣获联合国防治荒漠化领域最高荣誉——“土地生命奖”,充分展现了塞罕坝人从实际出发,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坚持真理,脚踏实地,实现了塞罕坝从荒原到林海的质变。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论断。我们找到了适合自己发展的正确道路,为全球性问题积极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生态环境问题上,我们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它区别于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正确处理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三代塞罕坝人久久为功,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奇迹。他们用实际行动贯彻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2017年,塞罕坝机械林场建设者获得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用事实说明了我们取得的生态成就与经验,也证明了社会主义发展的优越性。 (作者单位:李赛系蚌埠学院,姜楠系安阳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