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2024年10月30日
第A4版:人文菏泽

晒银台

成武县东南约9公里有个千年古村叫郜鼎集村,郜西自然村西头古护城堤上有个晒银台,隐于乡村巷陌之中,经受着古往今来风霜雪雨的浸淫,毅然屹立不倒,似在默默诉说着一段惊心动魄的传奇。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郜鼎集村是古郜国遗址,曾是商朝时的一个附属国,周武王灭商后,将郜地分封给庶弟,建立郜国,存国三百多年;赐郜国民众为国姓,并命人铸大鼎一尊,赠予郜国,为镇国之宝。后宋灭郜,掠走大鼎,因惧怕北面的鲁国兴师问罪,遂将大鼎贿赂鲁,因此鼎出自郜国,命名郜鼎,郜鼎自此出名。郜地经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等朝代更迭,时设置为郡县,时变为重镇,饱经沧桑,风雨沉浮。该村现存有明朝天启六年和清朝光绪二十年“郜城集碑碣”两块,均上书“郜城遗迹”四个大字。

至南宋末年,元兵大举进犯中原。据史料记载:1278年,被元兵追赶到广东雷州半岛附近的南宋流亡朝廷,在雷州城与蒙古大军展开陆地上的最后一战。被封为东靖王的太祖赵匡胤第11世孙赵孟庐也参加了这场血战,壮烈殉国。第二年春,南宋朝廷便在广东崖门海战中彻底覆没。赵孟庐的弟弟赵孟廑死里逃生,带着哥哥赵孟庐的两个儿子赵由旭、赵由昶和一个女儿,以及自己的四个儿子,夜行昼伏,躲过蒙古军队的搜捕,先逃到山西长子县,再逃到山东。赵孟庐的长子赵由旭落脚在德州宋家道沟村,次子赵由昶跟随姐姐落脚在兖州郜城县(今郜鼎集)。此时已是元朝天下,为避免灭门之祸,兄弟俩隐姓埋名,以国号为姓,改姓宋。

在郜鼎集村及周边乡村至今流传着宋昶(赵由昶)姐弟俩逃难到此地的故事。当时天过晌午,姐弟俩又饥又累,路过一户人家上门讨饭,正巧女主人正在刷锅,锅铲戗锅“呲啦”声,院前大街上唱戏的锣鼓声,屋后农家女浣溪捶衣服的棒槌声,交织成一幅欢快的农家图。死里逃生的姐弟俩触景生情,想起从禹城临来时一个仙风道骨的高人指点:“铜锣响,铁叫唤,木蛤蟆叫,到这里该停了”。姐弟俩决定在这里居住生活下去。

住哪里呢?村民告诉他们:“村头高岗上有座破庙,可是只见人进去不见人出来,据说里面藏有妖魔鬼怪,千万别住那里,可以投宿到家境宽敞的人家”。姐弟俩商量着:俺们身无分文,地无半垄,房无一间,是死是活听天由命吧。于是,姐弟俩在破庙里安顿下来。

半夜里,姐弟俩做了一个同样的梦,梦见一位须发皆白、飘飘欲仙的老者,朝他俩拜了三拜,道:“主公听禀,您既已立足,我当复命,有几句话望牢记心中,定居高岗破庙中,四角为您置家用,赵家天下虽失去,福禄绵延在郜城。”天色放亮,四个墙角“咕咚咕咚”响。姐弟俩找来铁锨往下挖,四个墙角各埋着一罐银子。逢连阴雨,银锭泛潮。待天放晴,姐弟俩把四罐银子全部端出来,摊在破庙旁边的土台上晾晒。

村里人见了都啧啧称奇。有人起了贪心,趁人家不备想捡几颗银锭揣在怀里,不料刚弯下腰捡银子腰却直不起来了,像被孙大圣施了“定身法”,赶忙放下银子,惊慌走开了。

姐弟俩用那些银两置房买地,各自成家立业,繁衍生息;随着家族壮大,开枝散叶,纷纷搬迁到周边建村定居。

从此,这个高岗就成了郜鼎集宋家的晒银台。原先土台又高又宽敞,后来村民不断取土变得小了。坊间相传,有村民取土时挖出来一些碎银子及铜圆和陶器瓷片。晒银台由此得名,声名远播,有的人还专程赶来探访古迹,寄托怀古思幽之情。 宋聚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