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姚云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文化强国建设为视域支撑,通过层进式分析,对“两创”路径进行了探索。
一、“两创”的基本内涵
(一)守正与创新的有机统一
守正,即坚守传统文化的根本与精髓,确保文化发展的连续性与稳定性。必须坚守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与精神特质,确保文化发展的方向不偏离轨道。创新,则是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要结合现代社会需求,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价值观念融入现代社会的道德规范之中,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艺术形式创造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二)内省与外化的有机统一
内省,是对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与批判性审视。通过全面解析与系统探究传统文化的深层意蕴,揭示其固有优势与现有不足,为“两创”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引。外化,则是将内省得来的真正精髓表达出来,并传递给世界。同时,通过外部世界的反馈和评价,可以不断调整和完善内省的思路和方法。
(三)本土与世界的有机统一
立足本土,意味着坚守文化根本与民族精神。通过深入发掘本土文化的内在价值与创新潜力,为其传承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面向世界,则是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和视野来看待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在各种文化交流与碰撞日益频繁的新时代,更要以开放的心态丰富和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外延。
二、“两创”的现实困境
(一)多元结构与现代价值的碰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了多民族与地域文化的精髓,构建起多元一体的复合型体系。不同文化流派在哲学理念、理论阐释及实践路径上存在显著差异,使得转型过程更加复杂。由于历史文化的时间跨度差异,其在理论与实践维度是否能够顺应时代发展诉求,并与现代价值体系达成有机融合,仍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难题。
(二)外来文化的冲击与本土价值的迷失
在全球化趋势的深度影响下,一些不良的西方现代思潮,依托网络媒介平台及商业化运作机制快速扩张,持续冲击我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核心理念,导致公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意识逐渐弱化。现代社会推崇的个性化诉求与中华传统集体主义价值观之间呈现出明显的价值张力,进一步加剧了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现实困境。
(三)传统渠道与现代需求的脱节
文化影响力的塑造深受传播策略效能的制约。西方现代文明对中华文化存在价值误解,限制了中华文明在全球范围内的完整展现与高效传递。随着新媒体平台的崛起,文化传播的生态格局、参与主体及运行模式均发生了深刻变革。传统媒介形态由于难以满足当代受众对信息实时获取与深度互动的需求,其传播效能正逐渐降低。
(四)政策与支持体系的不足
“两创”是一项涉及政策引领、资源整合及社会联动的系统性工程,但当前政策支持体系中协同效应不足且持续性欠缺。尽管政府已在资金投入、法律保护及舆论引导等方面实施多项举措,但由于部门间协作效率低下以及政策执行效果欠佳,传统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与全面利用遭遇诸多瓶颈,“两创”进程中缺乏健全的法律支持与制度保障体系。
三、“两创”的实践路径
(一)着力在系统整理上下功夫
系统整理是“两创”的首要步骤,这要求从历史文献、古籍中深入挖掘文化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历史根源,通过系统性研究与理论整合,构建一套既具中国特色又能适应现代发展需求的文化理论框架。应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趋势,更新与重构文化内涵与表现形式,对传统文化中的元素进行深入分析与重新阐述,使其更加贴近现实生活。
(二)着力在价值观引领上下功夫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概括,更是文化认同与价值传递的核心。通过核心价值观将传统文化中的传统美德与现代价值观相结合,以增强公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核心价值观作为连接古今的桥梁,应利用多种渠道与方式,将文化符号嵌入民众生活空间,深化人民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三)着力在拓宽传播渠道上下功夫
在全球化进程中,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核心在于,积极推进中国特色话语体系与叙事结构的构建。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与自媒体工具,通过数字化表达形式予以创新性诠释,通过多层次、多维度的内容表达形式突破年龄与文化背景的限制,促进互动交流并达成价值共识。同时,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吸收外来优质文化要素,拓宽国际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提升对外文化传播的能力。
(四)着力在强化协同保障上下功夫
“两创”工作需要政府、社会和学术界等多方力量协同推进。要通过财政资助、税收优惠等方式激励社会资本投入传统文化保护领域,还要完善相关法律体系,从外部环境优化和制度保障着手,为“两创”提供法治基础。同时,加强对传统文化资源的系统性研究,并着力构建相关数据库,为文化“两创”奠定科学基础。通过技术创新与内容创意,促进优质文化资源向产业优势转化,延伸优秀文化产业链。
(作者单位:中共菏泽市牡丹区委党校
本文系“2024年全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课题”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