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2025年05月07日
第A4版:人文菏泽

问君杨花可曾开

王石钧的雕像 王石钧曾经使用过的扁担

曹县一个叫王韩寨的村子边,一座翠柏、白杨掩映的墓地格外醒目。每到春天来临的时候,高大的杨树上挂满了杨花,微风吹过,纷纷飘落,仿佛滴滴眼泪,从天落下……

墓地的周边大都被松柏掩映,为什么偏偏这里生长着高大的杨树呢?

原来,这里长眠着著名抗日英烈王石钧。高高的杨树,诉说着一个悲壮、惨烈、催人泪下的故事……

1941年1月,日军华北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集中兵力,对我华北抗日根据地频繁实行“清乡”“扫荡”“蚕食”,推行“治安强化运动”,抗日根据地处于极端艰难的境地。这年5月,鲁西南抗日革命根据地创建人之一的王石钧,出任曹县抗日政府第二任县长。

由于天灾兵患,1942年还没开春,许多群众就断粮了。救灾,成了王石钧的心头大事。他一边要求县机关和部队人员节减口粮发给灾民,一边组织机关和军队抗灾救民。

鲁西南平原的村头沟沿路边,生长着不少杨树、槐树和榆树。“熬到杨花开,小命保下来”,每到灾年青黄不接的时节,俗称“杨巴狗子”的杨花就成了老百姓的盼头,“杨花开完槐花开,榆钱开罢新麦来”,这些次第盛开的花虽然苦涩难咽,但无毒能食,勉强可度饥保命,因而成了老天爷接续赐给穷人的“救命粮”。王石钧命令部队战斗时不许打这些树,要保护好老百姓的“口粮”。

然而,仅靠这些杨花槐花榆钱,还是有上顿不接下顿的时候。王石钧又设法筹集些粮食,在受灾最严重的鹿庙村等几个村庄,垒起大锅灶,煮粥救济老弱病残。

王石钧的家里也揭不开锅了,孩子饿得撑不住,对母亲说:“娘,俺爹是县长,听说在附近村里给大伙发粥,俺也想要碗粥喝。”媳妇深知王石钧的脾气,一声没吭。

大伙说:“三年前,为了给八路军伤员治病,石钧把你家牛都卖了,现在饥荒了要碗粥喝,难道不该吗?”媳妇想想也是,就领着孩子去找王石钧。

到了鹿庙村,刚好看到一口大锅旁,王石钧正一边掌勺分粥,一边招呼着大伙不要拥挤。孩子兴奋地张口要喊,被娘一把捂住了嘴。她扯着孩子,随着人流排在队伍后面。

终于轮到了,孩子兴奋地捧上碗,高兴地叫了声“爹!”

王石钧握着的勺子一下停在了半空中。

媳妇低声说:“大人能忍,孩子饿得实在受不住了。”

看着骨瘦如柴的母子,王石钧半天没有说话。

最后,他摇了摇头,把勺子交给伙伴,拉着母子离开队伍,对媳妇说:“这个村受灾比咱村重,连“杨巴狗子”都吃光了,救济粮只有一点,这粥咱能喝吗?”

媳妇再没有说什么,眼噙着泪花,背起孩子回家了。

这一年曹县大旱,夏天遇上蝗灾,秋天发生涝灾。王石钧带领干部群众,捕蝗虫、排积水、救庄稼、济灾民,共产党政权管辖内的灾区,在罕见的大灾之年,没有饿死一个人。

前一年的灾情导致1943年的春天断粮更早,过完春节不少群众就揭不开锅了。3月,日军分七路“扫荡”曹县、东明、菏泽。王石钧牵挂着根据地群众的生计,坚决不撤退,亲率县基干大队,一边坚持腹地斗争,一边带领群众设法度饥荒。

初春时节庄稼刚刚返青,地里能吃的野菜都挖光了。王石钧能用的办法都用了,但断炊的人还是越来越多,有的村都开始吃树皮了。王石钧和同志们与老百姓一样,眼巴巴地盼着杨花快快开,能早点接济一下。

3月下旬,王石钧又筹集了些钱,打听到东边几十里外的县城有卖粮食的,便准备去一趟。同志们说,日军正在东边一带活动,太危险了。王石钧坚定地说:“不行!咱们的政府,不能眼看着老百姓饿死!只要能搞到粮食,冒点险也值!”

3月27日,在青岗集东聂楼村附近,买粮的一行人和日军一部遭遇,被敌人团团包围,由于敌众我寡,激战中王石钧中弹被俘。日军把他押上汽车带往城里。王石钧瞅准时机,跳车逃跑。日军开枪将他射倒,又下车对他连刺数刀,扬长而去。

群众抬他回村抢救,但终因伤势过重,生命垂危。昏迷中,王石钧又一次醒过来,气息微弱地问道:“杨巴狗子……开了……没有?”

乡亲们闻言,明白这位操心百姓衣食的共产党县长,还牵挂着大伙的饥荒,便泣不成声地应道:“开了,开了……”

王石钧长长出了一口气,断断续续地呢喃道:“这就……好了……大伙……有吃的了……”之后,再也没有醒来。

根据地的军民将王石钧安葬在家乡的土地上,立起纪念碑。碑文写道:“石钧同志大公无私,虽家中屡次断炊,而却一文不苟,赤心耿耿,献身国家,其优良革命品质,堪为后世典范。”

当年春天,冀鲁豫军区司令员杨得志下了一道特殊的命令:部队一律不准打杨花……

群众自发在王石钧的墓地周围,陆续种上杨树。一棵又一棵,一年又一年,没几年便成了树林,环绕陪伴着长眠地下的烈士。

70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小杨树已长成参天大树,像一个个高大威武的士兵,守卫着烈士出生的土地,见证了一个共产党县长一心为民、鞠躬尽瘁的高尚风格,同时也彰显着如今这片土地的和平安宁与繁荣富裕。 刘海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