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1日
第A6版:文化

钢铁锻意志 薪火淬匠心

—— 访单县非遗打铁手工技艺代表传承人沈亚敏

沈亚敏在炉火中锻铁锨

沈亚敏、沈宗振父子配合得十分默契

镐头在沈亚敏的锤头下获得新生

沈亚敏、秦秀华夫妇轮番锤击

俗话说,世上有三苦,撑船、打铁、磨豆腐。对单县莱河镇丁楼村打铁匠沈亚敏来说,个中感受尤其深刻。无论春夏秋冬,沈亚敏都会围着火炉,奋力捶打,尤其是酷暑,烈焰炙烤着清脆的敲击声,伴随着浃背的汗流,让人顿生怜悯之情。

笔者距离沈亚敏的家还有百余米,即能听到节奏感很强的叮叮当当的金属敲击声。只见沈亚敏左手抓钳子、右手握小锤,对面的妻子秦秀华双手举大锤,你敲我打,同频共振、桴鼓相应,配合得十分默契。

“我12岁辍学,跟着父亲打铁,曾经爱面子想到撂挑子,有的学徒熬不下去就‘飞’了,但我还是没有放弃。”沈亚敏不光坚持了下来,还刻苦钻研钢铁原料的质量、容量、型号、特性等,将工匠精神和传统技艺不断发扬光大。

沈亚敏说,锻造一件铁具,至少要经过八九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马虎不得。接过父亲的钳子和锤子,沈亚敏从最简单锻造的扒钉开始练习,选料、加温、盯火、锤打、淬火、磨口……每一步都不容出错,而且是精益求精,以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打铁除了工序繁杂外,还特别考验眼力。沈亚敏说,打铁不像做木工,可以用尺子在木料上标示规格,而传统工艺打铁只能靠眼力和经验,不断翻动原料,最终锻造出理想的铁件。吃苦耐劳、勤奋好学的沈亚敏在淬炼中总结经验,传承技艺,力求创新,实现自己的“手工制造”新品牌。

沈亚敏所在的莱河镇是单县的山药主产区,挖掘山药的专用工具套铲是从考古钻探工具洛阳铲演变而来的。沈亚敏是单县最早制造套铲的手造者,掌握着宽度、长度及带土性能的核心技术。“我还改进了锵子锵套铲的工艺方法,一天可锵100把,比传统工艺提高了10倍的效率。”沈亚敏说。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沈亚敏锻造的“沈三红炉”品牌闻名遐迩,劳动铁具畅销辽宁大连、湖北襄阳、河南周口、新疆和田等地,尤其是挖掘山药的超长度套铲颇受山药主产区的青睐。

在制造工业现代化和农业机械化突飞猛进的今天,从事打铁的手造者越来越少,技艺且渐行渐远。“手工打铁忒受罪,挣的是苦力钱,现在的年轻人没有愿意干的。但我要坚持,把这个传统手艺和工匠精神传下去。”沈亚敏说,现在他的儿子沈宗振接过了大锤,与自己的母亲一样,成为父亲的帮手,而疾锤强击的锻造,均儿子沈宗振持大锤。“锻钢铁就是锻意志,我还要接过父亲的小锤,炉火烧得更旺,把这门手艺传承好!”沈宗振说。 文/图 通讯员 刘厚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