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蒋震 情系中华 ——中国菏泽网
菏泽网首页 | 今日齐鲁 |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财经 | 房产 | 汽车 | 娱乐 | 健康 | 专题 | 图片 | 论坛 | 县区 | 菏泽日报 | 牡丹晚报

传奇蒋震 情系中华

2011-04-25 09:25:46 来源:菏泽日报

 

  纪 震

  香港震雄集团创办人、主席蒋震先生,“是香港极受尊敬的实业家”(龙应台语),1923年出生于菏泽。他经过50多年的奋斗拼搏,成为香港工业界的翘楚,全球最大的注塑机制造商;他没有受过完整的学历教育,却凭借自己的不断进取努力,获得3个荣誉博士;他在晚年捐出个人的全部股份,总市值超过30亿港元,用于资助华人地区的工业发展。家乡人特想了解蒋先生的成功之路,让我们走近蒋震先生,去感受这位菏泽游子的情怀和功德。

  传奇成功路

  蒋震出生在菏泽城内一个贫苦家庭。由于家境贫寒,少年蒋震一家生活过得极为艰难,只上到小学四年级便被迫辍学。后来,父母接连早亡,养家糊口的重担便全落到哥哥的肩上。世事艰难,对少年蒋震来说体会是极其深刻的。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在全民决死抗战的形势下,20岁的蒋震满怀一腔爱国热情,于1943年加入了国民党部队,成为十万青年军中的一员,为民族浴血奋战。国共内战后期,他在整编11师,山东南麻战役结束之后,他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后随难民潮来到了香港。

  到香港后,蒋震四处托朋友帮忙通知妻子,叫她设法来港。3个月后,这一对苦命的夫妻在香港重逢,从此扎根下来。当时,香港正值百废待兴,日子并不好过。他们住在难民营里,一天两顿粗米饭,蒋震便设法到难民营外去另谋生路。这期间,他当过码头工人、纱厂染工、开矿工人。通常是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却只能换来可怜巴巴的3元工资,根本不足以养家糊口。由于生活所迫,蒋震决定到日本去当海外劳工,因为当时驻日本的美国军队正在大批招募劳工,每月报酬是50多美元,这在当时来说,已是个不小的数目。蒋震非常珍惜这个机会,他在那里拼命地干,几年下来,总算积攒了数千美元。蒋震满怀希望地回到了香港,在他的梦想中,世界正在向他敞开成功的大门,他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其时,恰好遇上一位旧时朋友,在闲聊中,朋友建议他不妨做做棉花生意,这对于信心满满还苦于无处投资而感到茫无头绪的蒋震来说,不啻是一个好建议,他并没有做细致的市场调查便贸然开铺营业了。但在这个以广东人为主的社会里,蒋震作为一个外来人,语言不通,又没有很多亲戚朋友的帮助,加上一口浓重的山东菏泽口音,越来越显出他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的“老乡”形象。经营的结果当然可想而知了。在棉花生意里苦苦挣扎了两年,老本赔光了,店铺只好关门了事,蒋震的生活再次陷入赤贫。但也正是这次从商败走麦城的经历,使他反省再三,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也为他日后的东山再起积累了经验。顽强的蒋震很快从失败的惨痛教训中挣脱出来,开始寻找新的机会。

  天无绝人之路。这时,一位在飞机场工作的邻居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他把蒋震介绍到了港机工程公司担任技工。蒋震对机械两眼一抹黑,幸亏凭着这位好心邻居的推荐和帮忙,才勉强被录用。此后,他一门心思地投入到本职工作中,一方面在实际操作中摸索规律,掌握门道,另一方面又如饥似渴地阅读、钻研有关技术资料,结合实践汲取有关的书本知识。蒋震是个领悟能力很强的人,两年后,他已从一个对机械一无所知的外行变成了一个技术全面的机械维修师。这无疑为他日后在机械制造业大展宏图奠定了最初的基础。后来,他经人介绍转到一家由美国人开设的“石利洛”洋行当总管。凭着几年来在港机学到的精湛技术,他在以机械制造为主的“石利洛”洋行里得心应手,深得上司器重。这时,蒋震的工资已高达月薪700元,这在20世纪50年代末的香港可算是“高薪”了。然而,以从事生产精密飞机零件为主的“石利洛”洋行,由于一直未拿到政府批准生产的牌照而无法再进行正常的生产,在改变经营项目后,仍不景气,最后导致美国人退出股权,转由本地华人资本控制的捷和集团接手。随着原有的管理层全面改组,作为总管的蒋震离开了“石利洛”。蒋震又一次失业了。

  1958年,蒋震到钻石山大坳村与人合伙开办了一个小型的机械零件修理工场。这个月租200元的工场面积不足50平方米。合作伙伴名叫谭雄,是一个技术很全面的修理师,而且他自己拥有一部车床。这个小型机械零件修理工场从他俩的名字中各取一字,名叫“震雄机器厂”。然而好景不长,由于吹瓶机体积大、利润低,不利出口,生意逐渐萎缩,产品销不出去,机器厂陷于困境之中。伙计谭雄眼看生意难以为继,迫于养家糊口的现实压力,便提出退股,蒋震不想轻易放弃,他向谭雄提出保留“震雄”招牌,把车床留给自己继续干。谭雄也是豪爽之人,两人约定:3个月内暂不付租金,以后每月按30元的标准缴付租金。就这样,蒋震开始单枪匹马闯天下。20世纪60年代,香港的塑胶业正在上升发展期,已然成为香港当时的第二大出口行业。蒋震看到了塑胶这一行业的良好发展前景,便转而专注于注塑机的生产。蒋震爱动脑筋的长处再一次使他受益,他埋头钻研,几经试验,终于在1965年研制出一种当时较为先进的“螺丝直射注塑机”。该项创新获得了香港中华厂商会的“新产品证书”。从此,“震雄”便逐步走上规模化经营的道路。1968年,“震雄”由大坳村的小工场搬迁至黄浦船坞的临时厂房。到了1970年,“震雄”随着香港塑胶业的蓬勃发展而飞速壮大,厂址再次由黄埔船坞迁至元州街265号。这里的面积虽然只有6000平方米,但却是“震雄”的自置物业,这是“震雄”向集团化发展迈出的重要一步。1973年,由于业务扩展的需要,“震雄”又买进了粉岭军地30000平方米的厂地。至此,“震雄”业务渐入佳境。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此后接踵而来的危机使“震雄”面临着一次次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1973年,中东石油危机瀑发,原料供应的短缺严重地打击了香港塑胶业;1975年,由于世界经济进入衰退期,全球主要的塑胶产品进口需求骤降,再加上韩国及台湾的激烈竞争,使香港该年的塑胶业出口下降了17.6%。影响所及,使“震雄”的业务遭受了严重冲击,举步维艰。银行则纷纷向厂方催还欠款。当时“震雄”已欠下银行200多万元的债务,所幸存货与机器总价值300多万元,因此,在与银行讨价还价之后,蒋震先是廉价出售了存货,以换回现金偿还部分欠款,然后再根据协议按月逐步摊还,如此经过3个月,已偿还了银行债务100多万元。银行见“震雄”信誉良好,也就没有再进一步催还欠贷。就这样,蒋震凭着自身雄厚的实力和良好的信誉,终于度过了塑胶业最不景气的一年。当香港政府计划开发大埔工业村时,蒋震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率先申请购地建厂。1981年,“震雄”在工业村建成占地6.5万平方米的新厂房,从而揭开了“震雄”集团化发展新的一页。蒋震又预见到台湾市场的巨大潜力,着手开拓台湾市场,就在这一年“震雄”在台湾创立了“震雄机械厂股份有限公司”。经过两三年的努力,震雄在台湾打开了局面。在台湾站稳脚跟后,蒋震认识到要成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就应该积极参与竞争。因为当初台湾的市场经济比较活跃,工业基础好,是一个很好的外销市场,出口比较容易,于是便以台湾为基点积极拓展海外市场。这样震雄开始进入起飞时期。1985年,“震雄”再次在大埔工业村购地13万平方米,引进大规模电脑生产设备,走上了以先进技术带动生产的高科技发展道路。与此同时,“震雄”不断寻求与海外著名高科技公司合作,直接引进外国高科技。在蒋震的亲自带动下,“震雄”科研人员不遗余力地致力于科研开发,在技术上与产品上不断创新,终于确立了在塑胶业的领先地位。由于其对香港工业发展的重大贡献,蒋震先后获得香港理工大学颁授的荣誉工程博士学位,香港中文大学颁授的荣誉社会科学博士学位,以及香港公开进修学院颁授的荣誉工商管理学博士学位;并于1994年获聘为北京大学高级荣誉顾问及同济大学荣誉教授,2003年荣获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国际杰出成就校长奖等荣誉。如今,“震雄”集团已拥有附属公司20多家,其生产厂房遍及内地、香港和台湾,客户超过数千家,分布在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及澳洲等60多个国家。

  赤子中华心

  为满足国内对塑胶制品不断增长的需要和支持国内工业的发展,震雄集团以“精益求精”的品质追求和“工业富民,民富国强”核心理念,不断地以合资合作等形式在内地设立分厂。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震雄集团共在内地建立了20多家公司,不仅大大缓解了国内对注塑机需求的紧张局面,更给国内注塑工业带来了世界先进的生产技术与设备。

  蒋震博士对家乡更是情有独钟。改革开放伊始,他首先便在故乡菏泽投资办厂,帮助家乡进行经济建设。后又捐资2000多万元建立“蒋震高等工业学校”,为家乡培育工业人才,四届共培养300多位毕业生。“儿不嫌母贫”,蒋博土心中念念不忘的,总是家乡的早日富裕、祖国的早日强盛。他默默地以其独特的方式表达着对家乡、对祖国深深的爱。现在的菏泽学院所属蒋震机械工程学院,继续得到他的关注与支持,去年下半年,蒋丽婉总裁代表其父莅临该院指导,并捐赠教学设备,表现出蒋震先生的重视与关照。

  成功不忘国家,成功不忘社会;取诸社会,用诸社会。这就是蒋震先生的人生观、财富观。他为社会做了许许多多的公益事业。1980年以来,震雄集团在香港各大专院校及工业学院设立奖学金,培育工业接班人,同时捐助尤德爵士基金、工程师学会;1987年,捐出1000万港元,支持香港政府成立“塑胶科技中心”;1990年,捐赠1200万港元,为香港中文大学建没“曙光楼”,作为内地赴港接受培训的学员的宿舍;1991年,以400万港元赞助香港农历新年的烟花汇演;1996年,捐出200万港元资助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进行名为“香港制造”的研究计划。更令广大国人感动的义举是,1990年蒋震先生将自己拥有的震雄集团股份悉数捐出,成立了“蒋氏工业慈善基金”,作为世界华人地区培养工业人才之用。

  蒋震博士坚持的信念是“工业富民,民富国强”。他希望中国能够早日强大起来。他说:“年轻的时候,吃不饱、穿不暖。父母又早亡,哥哥为了全家温饱而四处奔波,我们受了这么多苦,只希望下一代别再受这样的苦。”而早年在国内从军的经历,更使他深深体会到落后的可怕、战争的可怕。他说,当年日本帝国主义者之所以敢于那么狂妄地侵略中国,就是因为中国经济落后。落后就要挨打,这是血的教训。中国的工业太不发达,要富国强民,就必须有强大的工业基础。

  蒋震常说:“人类创造了高科技,理当用它来回馈社会,我要为祖国做点事情。”他告诉家人,“假如我要做个善长仁翁,在天寒地冻时送出1000张棉被,只不过区区数万元而已,但却已是很大的宣传;如果遇到天灾,我向每个灾民送出1000元,1000人也不过是百万元。但这些又于中国经济的进步有何补益呢?我的观点是希望通过建立培训基金的形式,以帮助培养人才,使到被培训者可以去帮助更多的人。”因此,“蒋震工业慈善基金”不是一般的捐赠,而是通过不同的资助计划,协助所有的华人地区,培养更多的工业技术专家,以加速该地区的工业科技发展。截至目前,蒋震基金会已经为超过3万位专业人士提供了在中国内地及香港、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等地举行的培训和进修;为众多科技研究及教育性项目提供过资助;从30多个国家来的3300多位代表,参加了基金会共7届的国际制造科技会议,与会者包括政府首长、工业及科技学术界领袖、高级行政人员及专家等。在短短的13年时间里,蒋震基金会已一跃成为培训国内的机械和制造工业经理级行政和技术人员的最大私人机构之一,3年来基金共耗资港币2亿多元,为中国制造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原动力。

  幸福一家人

  在事业上获得巨大成功的蒋震先生,有着一个令人羡慕的幸福家庭。

  蒋夫人是一位典型的中国传统女性。人们常说:“每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人。”性格温柔的蒋夫人,全身心地支持着丈夫的事业,两人的感情非常融洽。夫妻真挚的感情为家庭营造了一种温馨和谐的气氛。

  蒋震先生有六女一子,一个个都事业有成:大女儿蒋丽华是执业会计师,在美国工作;二女儿蒋丽芸为香港杰出青年工业家,现从事投资顾问工作,是全国政协委员;三女儿蒋丽萍,曾是著名歌星,现在家相夫教子;四女儿蒋丽莉,是特许机械工程师,曾是香港总商会第一位女主席,现在自立门户成为另一上市公司主席;五女儿蒋丽苓负责震坚实业有限公司;六女儿蒋丽婉现为震雄集团行政总裁;幼子蒋志坚现负责位于广东顺德的震德公司的运营管理。在家业继承方面,蒋震先生打破了传男不传女的旧传统,把震雄基业放心大胆地交给了受过美国高等教育、德才兼备的六女儿蒋丽婉,在家族式企业里无疑是个破例之举,显示了他的成竹在胸的魄力与远见。于此可以看出,蒋式家族是多么和谐和睦,幸福美满。

  感悟蒋震公

  蒋震先生做人很成功,活得很明白,很潇洒。他的辉煌人生,令人们感动,也深受启迪。现将笔者的一些顿悟拿出来晒一晒,诚望大家指教一二。

  苦难励志观:蒋震先生出生在贫苦农家,长大以后经历了抗战、内战,枪林弹雨,出生入死。回首往事,蒋先生丝毫没有埋怨生不逢时,他认为:苦难磨练人的意志,知道在遇到困难时必须想办法挺住,苦难与励志是一对孪生儿,坚持下去就有希望。家贫出孝子,苦难促励志,这仿佛是个规律。

  平等教子观:与一般人不同的是,蒋震先生对于子女的事情从不过多地加以干涉。他主张应该“顺其自然”,许多事情就让他们自己去做出选择,认为这样有助于他们更早地自立,也有益于他们干自己喜欢干的事业,使身心健康发展,不至于遭到压抑。当然,“顺其自然”并非放任不管。更多的时候,蒋震先生总是宁愿选择从朋友的角度介入儿女的生活。他说:“遇到问题时,我总是站在第三者的立场、朋友的立场去帮他们分析,帮他们作出选择……这种超出于父子之外的平等立场往往使效果更好一些。”联想到当今弥漫人间的教子乱象,蒋震教子之方何其发人深思!

  创新发展观:创新,创新,再创新,这是企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快速发展壮大的核心动力。当初注塑机上的模板是方形的,容易爆裂,整个注塑机行业都很头痛。善于钻研的蒋震先生自行设计,反复试验,终于在2002年取得突破,设计制造出了圆形模板,在中国及美、日、德等国获得专利,使得震雄集团几十年来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当前正处于经济转型期,震雄走过的路就是菏泽企业家的榜样,希望菏泽早日呈现从模仿到创造的嬗变,涌现出更多的本土蒋震式实业家。

  正宗财富观:蒋震先生办工业成功了,成为了亿万富翁。面对亿万家产和震雄航母,他没有膨胀,超人般清醒,是留给后代还是留给社会,比一般人看得更远,想得更明白。他信奉“家无三代富”的古训,反对“父赚钱,子享福”的富二代模式。他认为做父母的自然有责任把子女养育成才,但绝不是让子女躺在父母的成功上坐享其成。正是这种想法促使他最终决定成立“蒋震工业慈善基金”,让更多的人能从中受惠,以促进大中华地区工业的发展。

  在人生的风风雨雨中,蒋震博士已奋力搏击了五十余载,他是一个成功者。他义无反顾地捐赠了自己奋斗一生得来的所有钱财,做得很洒脱。在他身上,我们充分感受到那大海一般博大的胸怀。

  菏泽大地之子蒋震,是菏泽人民的骄傲,他没有忘记国家、没有忘记社会、没有忘记自己是龙的传人。菏泽人民不会忘记这位情系中华、眷恋桑梓的功勋实业家!

  (本文选自《菏泽百年名人大观》丛书。写作过程中,参考了龙应台:《大江大海1949》;林树森等:《广州市荣誉市民传》——笔者)

  

  凡未与本网签订书面协议的网站,不得转载本网及菏泽日报、牡丹晚报所属各媒体电子及平面的稿件与图片,特此郑重声明。部分网站的侵权行为,如擅自转载、更改消息来源以及抄袭等,本网将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追究其相关责任。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版权声明 | 网上订报 | 网上投稿 | 不良信息举报 | 招聘版主
中共菏泽市委外宣办 菏泽市政府新闻办主管 菏泽日报社主办 SEO技术服务QQ:451652942
Copyright© 2004-2015 heze.cn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菏泽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