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网首页 | 今日齐鲁 |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财经 | 房产 | 汽车 | 娱乐 | 健康 | 专题 | 图片 | 论坛 | 县区 | 菏泽日报 | 牡丹晚报

只为行人有坦途 无悔乡间修路翁

2013-09-11 13:00:51  来源: 菏泽日报
 

  只为行人有坦途 无悔乡间修路翁

  ——一位退休教师的执着坚守(上)

  

 

修补好一处坑洼的路面,是朱启舜(右)最高兴的事情

 

 

拿起工具,朱启舜(中)和他的老伙计们又上路了

  

  

  “昨天走这儿路上还有个坑,今天谁给填平了?”9月8日,单县终兴镇北常集村武寅旭家的玉米收了,载着丰收的玉米回家,老伴惊奇地问。

  “还用问,肯定是邻村的老朱他们呗。”武寅旭扭头说。

  他口中的老朱,是单县终兴镇朱双楼村退休教师朱启舜,今年74岁。

  44年的坚持,让教了半辈子学的朱启舜也记不清,自己到底填平过多少坑坑洼洼,修补过多长的路程。用他的话说,走在坑坑洼洼的路上,心里不舒坦。看到大家在自己修补好的路上走过,他就有使不完的劲儿!

  义务修桥补路,成为朱启舜的退休后的第二职业。

  路平了,心里才舒坦

  “魔道”是每个被称为“活雷锋”的人都有过的绰号,一开始,村民对老朱的这种行为并不认同。

  有人说他出风头、图名利,有人故意耍笑他:那个村路上有几个坑,赶紧去填平了!老朱不计较,当真事去办……

  9月9日清晨,单县终兴镇朱双楼村的乡间小道上,朱启舜和他的老伙计们正修补着路上的坑洼处。用铁锹将坑洼处铲平,在土路上挖出个四方形,朱老从自己的三轮车上卸下已经备好的砖头和瓦块,一块块垫满,再用刚才挖出的土盖上,用铁锹将路面清理平整。

  “老朱又开始干活儿了,老哥几个辛苦了。”一旁路过的村民跟他们打着招呼。

  不仅是本村的道路,朱双楼村通往终兴镇、时楼镇的乡村公路,谢集镇菜河桥上……朱启舜所在村庄附近的道路、桥梁,经常会有一群年逾古稀的老人,手持工具,把路上的淤沙、石头挑走。从别处挑来黄土砂石填平路上的坑沟,铲除路坑两边的杂草。

  1969年,朱启舜来到原单县终兴镇杨营联中工作,从家到学校的2华里村路坑坑洼洼,一下雨更是泥泞不堪。

  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朱启舜都会带上一把铁锹,遇到坑洼的路段,就用携带的工具和路边的砖头修补路面。40多年来,他对这条小路的修补从未间断。直到2012年,政府拨款重新修建了这条村路。

  “做善事,心情好。”朱启舜告诉记者,“一天不到路上转转,心里就像少了点什么,我的愿望就是让道路变得平坦,让大家顺利通过。路平了,俺心里也舒坦。”

  如今,朱启舜的修桥补路的范围已经扩展到方圆30多华里的农村公路。

  人多了,干得更带劲了

  有一年春节,朱启舜骑车进城,轮胎在路上扎了,一去一回补了三次。修车的师傅告诉他,车胎是被路上的玻璃渣给扎破了。

  从此,朱启舜有了新的工作内容:清除路上的玻璃渣。捡玻璃渣容易扎破手,他随身带着创可贴,扎破了就贴上接着干。每隔一段时间,老人就骑车打扫一回,这一圈,一个人要走一天。

  村头的小桥年久失修,朱启舜一直严防死守,随时垫平这里的坑洼。雨过天晴是朱启舜最繁忙的时候,一早起来去小桥附近填埋坑洼,不能挖农田里种庄稼的土,他便从沟里一锨一锨把土运到桥上,一个人干到天黑。

  “自己一个人忙活,力量总是小的,一开始咱也觉得不好意思,怕别人说闲话。”朱启舜说。

  时间久了,朱启舜的事儿慢慢传开,他也认识了几个“知己”。

  20年前,朱启舜与邻村的老同学时念巨交谈时约定,一起上路义务修桥补路,“夕阳红学雷锋小组”就这样诞生。一带十,十带百,如今朱启舜的队伍已有63人,年过半百的老人居多,在家的年轻人也有。人多力量大,一起修路,人多说说话、解解闷,干起活儿来也带劲儿。

  2003年,朱启舜路过张集镇,发现路上有几处新修补的痕迹,便四处打听是谁修补的。80岁的老人张玉兴,这样与朱启舜相识,两人一见如故,张玉兴听说他们有个集体,立马答应加入。

  村里的电工朱忠礼是小组中的一员,出去修桥补路,媳妇也跟着他们忙活。去年春节刚过,他家的房子翻新,门口堆积了些废旧的砖头。朱启舜发现后想搬去,用来修补道路,他找到朱忠礼的母亲,商量出点钱把这些砖买来。年近70的老太太知道儿子和朱启舜的事,说啥也不要钱。

  大家来搬砖,朱忠礼6岁的儿子还跑来帮忙。“以后咱们有接班的了……”大家伙儿都笑了。

  活教材,感染后辈传衣钵

  44年来,他用一把铁锹填平坑坑洼洼,从被从人误解到村民交口称赞,朱启舜无怨无悔。

  从单枪匹马到63人的团队,多了些义务奉献的“知己”,朱启舜让更多的“泥路”变坦途。

  从就近取土修土路,到柏油路有损坏,就捡烂砖碎瓦垫平,周边村庄的烂砖碎瓦都捡完了,他花钱买砂石、水泥来修补。

  “这些年来采访的记者都会问我,要干到什么时候?”朱启舜说,“只要自己还能动,就和老伙计们一起干下去。真等哪一天干不动了,也希望有人把这份事业传承下去。”

  朱启舜早年工作的杨营联中,如今已经变成杨营小学,学校校长张永强告诉记者,雷锋没有随着一个时代远去而远离,这个名字仍然如同灿烂朝阳,照耀着人们的心灵。朱启舜就是如今孩子们学习雷锋精神的活教材,学校老师经常用他的例子教导孩子们什么是雷锋精神,每年的学雷锋纪念日,学校都邀请朱启舜去给学生上道德教育课,孩子们听得特别认真。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日记中的话语,朱启舜当做自己的信念。

  为了修路,用坏了多少把铁锹,朱启舜数不清楚。他的老伴李秀芹告诉记者:“以前家里也不理解,下过雨他都要拿着工具跑出去,回来裤子都湿透了,七十多岁的人了,那还经得起这样的折腾?”

  时间长了,家里也没办法,从反对到默认到支持,家人都成了朱启舜修路队里的帮手。

  一人、一车、一锹。44年来,哪里道路有不平,哪里就有朱启舜老人填补的身影。

  古稀老人的爱心,慢慢转变为乡间一条条平坦的道路,一路延伸……

  文∕图记者 张 啸

  短评:

  凡人善举下一棒谁来接力?

  经历过穷日子的朱启舜,从小就懂得贫穷人家生活的艰辛,乐善好施的奉献精神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扎下了根,他用最简单的人生信条奉献着自己的人生。

  他把别人的困难当做自己的困难,他总说,喜欢修路,看着大家在自己修的路上好走了,自己就觉得特别舒服、特别满足。在这种奉献精神的支撑下,他带动一群人,一修就是半辈子。

  选择有益的事去做,而不争名利,是奉献的最高境界。寒来暑往,风雨无阻,朱启舜的善举,令远近村民由不解渐渐变成敬佩。有人会给他送水喝,有人会邀请他到家里吃午饭暂歇,对他的善举赞赏一番。

  这样的凡人善举,有如名香,燃之愈烈,香之愈浓,希望可以感染和带动越来越多的人。

  “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提起朱启舜,在单县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已成为单县“善文化”的代言人,弘扬着中华善举传统道德,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供精神支撑。

  展望以后的生活,朱启舜也有想法,他担心将来身体不好,没人接过义务奉献的接力棒。

  单县终兴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刘爱菊这样评价朱启舜,作为一名老教师,他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修桥补路、广施善行,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但自己身体力行于公益事业,他还带动周围群众投身于其中,赋予“善文化”新的坐标和内涵。

  而他,正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努力奉献着自己……

  张 啸

  (责任编辑:李 靖)

  

更多新闻,请看中国菏泽网

  更多评论,欢迎到菏泽论坛参加讨论

  凡未与本网签订书面协议的网站,不得转载本网及菏泽日报、牡丹晚报所属各媒体电子及平面的稿件与图片,特此郑重声明。
  部分网站的侵权行为,如擅自转载、更改消息来源以及抄袭等,本网将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追究其相关责任。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版权声明 | 网上订报 | 网上投稿 | 不良信息举报 | 招聘版主
中共菏泽市委外宣办 菏泽市政府新闻办主管 菏泽日报社主办
Copyright© 2004-2015 heze.cn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菏泽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