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牡丹的传说 ——中国菏泽网
菏泽网首页 | 今日齐鲁 |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财经 | 房产 | 汽车 | 娱乐 | 健康 | 专题 | 图片 | 论坛 | 县区 | 菏泽日报 | 牡丹晚报

菏泽牡丹的传说

2014-04-16 08:47:15 来源:中国菏泽网

  一朵花激活了一座城,一座城滋养了一朵花。花是牡丹花,城是菏泽城,仅曹州牡丹园里的牡丹便有黑、绿、黄、白、蓝、粉、红、紫、复色等9大色系、10大花型、1237个品种、90余万株。每一种花的背后都有一段历史、一个典故、一段传说。魏紫牡丹、荷苞牡丹、葛巾玉版的传说……菏泽牡丹的每一束枝干、每一片花瓣似乎都展现着中国文化的瑰丽。

                       菏泽牡丹的传说

  魏紫牡丹

  明代,曹州牡丹已名震京城。

  传说,一年谷雨过后,明朝皇帝朱元璋带着军师刘伯温及一班文武大臣来曹州观花。他们一行人来到曹州的一处牡丹园,立刻被眼前的景象惊异了。只见牡丹园内,各种牡丹争奇斗艳,香气袭人,远远胜过皇家御花园。朱元璋嫉妒心特强,决不允许百姓胜过皇家。于是,立刻下了一道圣旨:要把园内的所有牡丹移入御花园。

  刘伯温能掐会算,他在园中转了几圈,看出此处牡丹园如此繁盛的门道。于是,他走到朱元璋前小声嘀咕了几句。朱元璋急忙下令:其他牡丹不要挖了,只挖看园人赵义门前的一株。花农们大喜。赵义平素最喜欢的就是这一株牡丹,但想到这样可以保住其他花农们的牡丹,也只好忍痛割爱了。唯有赵义的妻子魏花痛哭不止。赵义不明究竟,急忙追问。魏花痛苦万分,只得吐露了实情:“事到如今,我不能不告诉你了。我本是牡丹花仙,看你勤劳善良,便和你结为夫妻。没想到被刘伯温看出。我只好把腹中六个月的婴儿,留在根下了……”说罢,一阵风起,魏花不见去向。朱元璋此时已乘上车辇,带走了牡丹。

  赵义才知道妻子是牡丹花仙,想到夫妻平日恩爱之情,不胜悲伤,倒在门前花坛之内,哭得死去活来。第二年春天,在赵义门前的牡丹花坛里,长出了一棵紫牡丹,馥香浓郁。村民们知道这是魏花的孩子,便取名“魏紫”(谐音:子)。

  荷苞牡丹

  相传,在明朝时,曹州牡丹乡有一位名叫赵安的花农。女儿春蕊,年方十八,聪明伶俐,眉目俊秀。她在花丛中行走,百花总是垂头掩面,自愧丑陋,人们都叫她“羞百花”。姑娘还十分勤劳,方圆数十里的人们谈起春蕊,都交口称赞。

  春蕊与邻村青年秋生,情投意合,真诚相爱。白天,一块劳动,晚上在花间月下倾吐痴情。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一日,春蕊、秋生正在田间劳动,曹州官府的差役前来抓丁。秋生极力挣扎,春蕊也拼命阻拦,都无济于事。秋生和村里的几个小伙子被抓走了。春蕊悲痛万分,泪如雨下。

  好好的一对鸳鸯被拆散,春蕊倍感孤独,日夜思念,不知暗中流过许少泪。多少个不眠之夜,姑娘面对清月,手扶柴门,盼望亲人归来。然而春去秋来,只见落花随水去,不见亲人把家归。后来,春蕊为表思念之情,决计绣一只荷苞,等秋生回来赠给他。

  谁知,就在这年春天牡丹开时,曹州知府前来观花。见春蕊有“闭月羞花”之貌,便魂飞体外,立生霸占之心。第二天,知府便派人带着厚重的彩礼,前来求婚。春蕊忠于爱情,当场拒绝,并将来人痛骂一顿。知府恼羞成怒,见出彩礼求婚不成,就来个半夜抢亲。在这一天夜里,官兵们包围了春蕊家的花园,春蕊自料难以脱身,便毅然投进花园中的水井,殉情自尽。天亮后,乡亲们含泪将春蕊的尸体从井中打捞出来,葬于花丛之中。

  三年后,秋生逃出虎口,回到日夜思念的家乡。然而,他万万没有科想到春蕊已离开人世,他发疯似的跑到春蕊的坟前,泪下如雨,哀声动地。秋生正哭之间,忽听有丝丝的响声,睁眼一看,见坟上长出一株奇异的花草来。这花从没见过,一串串粉红色的小花,形如荷花,十分好看。乡亲们得知后,也纷纷跑来观赏。大家都说,这是春蕊姑娘死得冤屈,特来显灵,给秋生送来了荷苞。大伙便给这花起了个名,叫“荷苞牡丹”。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牡丹乡至今仍流传着这个忠贞纯洁的爱情故事。

  葛巾玉版

  洛阳人常大用,素喜牡丹花,听说曹州牡丹绝好,就前来欣赏,并在一个花园住下。一天,他遇见了一位貌美如花的姑娘葛巾,很是喜欢,他们最后结为夫妇。回到洛阳后他俩又做媒,把葛巾的妹妹玉版许配给常大用的弟弟。两年后,葛巾和玉板各得一子,才第一次告诉常大用自己姓魏,母亲是曹州第一夫人。常大用怀疑,就请人去曹州打听,得知曹州根本没有魏氏。他便亲自前去曹州证实,才从一块石壁上的一首诗中得知,曹州确实没有魏氏,而曹州第一夫人则是一株名为“葛巾紫”的牡丹。常大用以为自己的妻子是花妖。回去后,他不敢当面质问,就把那首诗让葛巾看,葛巾看后大怒,认为丈夫不相信自己,一气之下就和玉版将孩子扔到地上,谁知孩子落地便没有了。葛巾和玉版后悔不已。几天后孩子落地的地方长出了两株牡丹,一紫一白,花大如盘,人们将其命名为“葛巾”、“玉版”。

  一丈青的故事

  菏泽有一个牡丹品种——一丈青,而它的背后还有一段令人荡气回肠的故事。

  相传在北宋,以宋江为首的梁山农民起义军失败后,扈三娘(一丈青)的丈夫战死,她只身来到曹州东北黄楼(即今牡丹乡何楼),隐姓埋名,在黄楼黄员外家花园当工。

  阳春三月,园中牡丹盛开,城里的官府老爷前来观花,见园内几个年轻姑娘十分俊俏,便挤眉弄眼,动手调戏。扈三娘见此情景,火冒三丈,大打出手,将官府老爷打翻在地。不久,那官府老爷带了兵前来缉捕。扈三娘不由大怒,公开了自己的身份和真实姓名:“扈三奶奶在此,谁敢为非作歹,就让他脑袋搬家!”官兵一听她是“一丈青”扈三娘,个个吓得屁滚尿流,抱头鼠窜。黄员外见扈三娘闯了大祸,又恐官府追究他窝藏义军头领之罪,遂与官府密谋,设计用药把扈三娘毒死。扈三娘死后,那几个被扈三娘解救的姑娘,夜里愉愉地把她的尸体安葬在花园,坟顶插上一朵黑牡丹。为了纪念解救她们的恩人,那几个姑娘便叫这黑牡丹为“一丈青”,后来,“一丈青”黑牡丹便在曹州牡丹园里繁衍开来。

  牡丹王的故事

  据说,民国初年,曹州赵楼村南有一棵生长了一百五十多年的牡丹树,叫脂红。这棵牡丹,树高丈二,枝长丈八,主干有碗口般粗细,开花红似胭脂,人称“牡丹王”。

  牡丹王花开数百央,红霞一片,香气袭人。夏天,老人们坐在树下乘凉,孩子们爬上树上玩耍。这件事在十里花乡传为奇谈,时间久了,当地的百姓官员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当时,曹州镇守史陆郎斋对“牡丹王”早有所闻,亲自一看,果真名不虚传。随后,他多次提出要买“牡丹王”,花农们执意不允,只好作罢。

  窃国大盗袁世凯准备在北京做皇帝,陆郎斋一看时机已到,为了讨好袁世凯,就想拿这“牡丹王”作进贡礼。这年春天,牡丹花又开了。陆郎斋带领一干人马,耀武扬威地来到赵楼牡丹园。只见五彩缤纷的花海中,“牡丹王”鹤立鸡群般地高高挺立着,红光耀眼,浓郁的花香沁人肺腑。陆郎斋使命人强抢“牡丹王”。

  闻讯而来的花农们苦苦哀求:“不行啊,这‘牡丹王’是俺花乡的传世之宝啊!挖不得呀!”在花农们的抗议声中,陆郎斋强行挖走了“牡丹王”。陆郎斋得到了“牡丹王”,得意洋洋。接着,他派了专车亲自护送着到北京,见到了袁世凯。袁世凯见后,喜出望外,陆郎斋的官职也连升三级。

  后来,袁世凯又令陆郎斋把“牡丹王”送到河南冁德府(今安阳市),栽到袁世凯的公馆里。没过多久,“牡丹王”在袁氏公馆枯死,坐了八十三天皇帝的袁世凯,也被全国人民赶下了台。牡丹乡的花农们得知“牡丹王”枯死的消息,悲痛欲绝。有人赋讨一首:

  窃国大盗用小人,国遭灾难花不存。

  灌注心血百余载,枯死异乡刀剜心。

  翠牡丹

  传说明末清初,曹州有一村庄,名刘屯,村中有户两口之家,母子二人相依为命。母亲桑氏,能织善纺;儿子刘俊生,十七八岁,聪明伶俐,勤奋种田,所种牡丹格外茁壮,开花也特别鲜艳。

  时值阳春三月,风和日丽,俊生日出而作。正在田间劳动,骤然天空乌云密布,倾盆大雨从天而降。他一步一滑地拼着命往家跑,只见道旁一片牡丹被风雨摧倒,非常痛惜,便转向牡丹地,把一棵棵倒地的牡丹扶起来,不多时,风停雨止,俊生拖着疲劳的身子,沿着泥泞小路,一步一歪地回到家中。那片被俊生扶起的牡丹,一见阳光,枝壮叶茂,花苞竞相开放,芳香四溢,万紫千红。

  俊生冒雨救助牡丹的精神,感动了牡丹仙姑,便托杏树老人为媒,愿和恩人结为夫妻。杏树化为一老翁,来到俊生家,见了俊生的母亲,说明来意。俊生母亲只觉家贫,百般推辞,而老翁苦口婆心,一再劝说。母亲无奈,只好应允。老翁掏出丝绸汗巾一块,交给俊生母亲,作为表记。并约定吉日良辰,拜堂成亲。

  光阴荏苒,婚期已到。牡丹仙姑变成一个十八、九岁的少女,眉清目秀,来到俊生家中。俊生母子一见,惊喜若狂,母亲忙问:“你是谁家小姐,来俺这穷苦人家?”仙姑答道:“我叫翠牡丹,家住百果树万香园,有杏老为媒,已将奴许配俊生,请母亲上座,受孩儿一拜。”说罢,纳头便拜。俊生母亲正不知所措,杏树老翁飘然而至,高声说道:“今日正是吉日良辰,我特来主持拜堂成亲,请马上准备。”不多时,张罗齐全,便由杏老主持着,俊生和牡丹仙姑拜堂成亲。婚后两人互敬互爱,非常和睦。数年转眼过去,翠牡丹生下一男一女,男孩叫田玉,女孩叫红石。据说,后来这一男一女也化成了牡丹,就是“蓝田玉”和“冰凌罩红石”两个品种。 记者 姜培军 整理

  凡未与本网签订书面协议的网站,不得转载本网及菏泽日报、牡丹晚报所属各媒体电子及平面的稿件与图片,特此郑重声明。部分网站的侵权行为,如擅自转载、更改消息来源以及抄袭等,本网将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追究其相关责任。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版权声明 | 网上订报 | 网上投稿 | 不良信息举报 | 招聘版主
中共菏泽市委外宣办 菏泽市政府新闻办主管 菏泽日报社主办 SEO技术服务QQ:451652942
Copyright© 2004-2015 heze.cn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菏泽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