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子到被子“剥茧抽丝”的蜕变 ——中国菏泽网
菏泽网首页 | 今日齐鲁 |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财经 | 房产 | 汽车 | 娱乐 | 健康 | 专题 | 图片 | 论坛 | 县区 | 菏泽日报 | 牡丹晚报

叶子到被子“剥茧抽丝”的蜕变

2020-06-04 10:12:33 来源:

近日,笔者走进单县莱河镇石楼村,一望无垠的桑田,枝叶繁茂,绿波荡漾。植桑养蚕让石楼村变美了、变富了。

植桑养蚕,得心应手

在村干部何允成的带领下,笔者来到一户蚕棚里,周永兰和几名村民正忙着喂养蚕宝宝。

周永兰是石楼村的养蚕大户,其7亩半土地都种植了桑树。“这蚕快眠了,眠就是睡眠,要蜕一层皮,一天一夜,就该醒了。”周永兰说,他家养了12张蚕,一年养两茬,可收入6万元。

说起石楼村养蚕的历史,何允成向笔者娓娓道来。早在1990年,镇政府引导群众植桑养蚕,一开始大家都是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养殖规模很小,一户养两三张,并不当主业。“因为大伙儿刚接触这个小东西,谁也不知道效益啥样?”蚕农刘玉刚补充说。

经过30年的发展,石楼村的乡亲们慢慢地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植桑养蚕可谓得心应手。“植桑养蚕亩产效益比粮食作物要高出好几倍,2018年亩均收入6000多元。根据丝绸行情,一亩地桑叶可养蚕三茬,按现在的价格,虽然比去年低了一些,但也卖到5000多元。”何允成说,这主要是村民尝到了养蚕的甜头,多种桑多养蚕收入高。有的一家植桑十几亩,养蚕一二十张,多数村民养蚕不低于七八张,一年收入不低于5万元。

养蚕不识闲,间隙可打工

养殖桑蚕属于“短平快”产业,一年养殖三茬,每茬一个月左右,即可收获。蚕农霍兴宽说:“春末、中秋、晚秋各养一茬,一直到霜降,一年也就忙三四个月。”勤劳朴实的石楼村民在养蚕间隙也不闲着,还能外出打工,养蚕、务工两不误,全年都有不菲的收入。

2017年,何允成和蚕农们成立了桑蚕产业合作社,不断规范、提升植桑养蚕行业行为和产业标准,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持续增强,养殖效益有了根本保障。

桑蚕不出村,抽丝成被子

2019年7月,单县经济技术开发区干部赵素真担任江庄行政村“第一书记”。如何发挥石楼自然村植桑养蚕优势,把桑蚕产业做大做强,让群众的腰包更鼓,成为赵素真重点考虑的问题。“当时干部群众都反映,想拉长桑蚕产业链,做深加工,注册商标,打出自己的品牌。”赵素真回忆说。

经过到南方考察,合作社决定引进蚕茧拉丝机及蚕丝被织机。何允成说:“大家不用再看收茧人的脸色了,咱自个有机器,把蚕茧就地抽了丝,接着加工成蚕丝被,从植桑到养蚕,再到收茧、抽丝,最后出售蚕丝被,不出村就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各家各户的利益都挂靠在链条上。”

“嫂子,给俺做两条被子,做得好好的。”采访时,村民何宝华向何允成的妻子“下订单”。这天一早,何宝华的同学给他打电话要买蚕丝被,加工好后,快递过去。“蚕丝被主要是线上销售,占到总销售量的70%以上。”何宝华说。

何宝华曾是村里的贫困户,其4亩地都变成了桑田。自从合作社开始抽丝做蚕丝被以来,何宝华家的收入明显增加。“加工蚕丝被比卖蚕茧要高出2倍的收益,以前单卖蚕茧,俺家年收入2万多元,现在接近5万元。”何宝华说。

据悉,截至目前,石楼自然村1200多亩土地,桑园就占了900亩,全村每年的桑蚕产业总收入达到500万元,从业家庭人均1万元。 通讯员 刘厚珉

 

  凡未与本网签订书面协议的网站,不得转载本网及菏泽日报、牡丹晚报所属各媒体电子及平面的稿件与图片,特此郑重声明。部分网站的侵权行为,如擅自转载、更改消息来源以及抄袭等,本网将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追究其相关责任。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版权声明 | 网上订报 | 网上投稿 | 不良信息举报 | 招聘版主
中共菏泽市委外宣办 菏泽市政府新闻办主管 菏泽日报社主办 SEO技术服务QQ:451652942
Copyright© 2004-2015 heze.cn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菏泽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