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故事:芦堌堆历史悠久花木村 ——中国菏泽网
菏泽网首页 | 今日齐鲁 |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财经 | 房产 | 汽车 | 娱乐 | 健康 | 专题 | 图片 | 论坛 | 县区 | 菏泽日报 | 牡丹晚报

地名故事:芦堌堆历史悠久花木村

2010-01-15 19:36:46 来源:牡丹晚报

  

芦堌堆遗址碑和旁边的小学校门

 

  

  中国菏泽网消息 在曹州牡丹园北一公里处,有一个被稠密花木萦绕的小村,村里街道整洁、房屋敞亮,这就是牡丹区牡丹办事处天香社区芦堌堆村。因为村里的支柱产业是种植花木,这里优美的景致成为村民们的骄傲。

 

  1月14日下午,记者在牡丹区民政局区划地名科负责人翟效思的带领下,走进这个优美的小村。虽然是隆冬时节,小村周围花木枝叶稀少,但这里清新的空气还是让人感到沁人心脾。

 

  今年84岁的李开玉老人是村里公认的文化人,他曾是一名教师,对于自己生活的这片故土充满情感。“我们芦堌堆村可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村子,之所以取此村名,也跟村东北的一处堌堆有关。”李开玉说。

 

  在李开玉老人的引领下,记者来到这片堌堆。但除了一个几近干枯的大坑和座落在一个高岗上的校园外,并没有任何堌堆。李开玉笑呵呵地给记者解释说:校园下面就是堌堆所在地,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堌堆已经矮了许多。其实,这处校园下面只是堌堆的一部分,包括这个大坑在内以及周边土地都是堌堆。”

 

  原来,堌堆的面积有十多亩,数米高,周围百姓皆称为“鲁山”或“鲁堌堆”。为何在平原上突然有这么一座“小山”呢?据传,数千年前,这里的地势突然增高,当地人称之为“起山”。但这“山”起了没多高就再也不起了。别看这“山”的外面都是黄土,可挖不多久就是碎石子,所以说它就是一座小山。李氏搬迁过来后,从此处挖掘出一些包括汉瓦、瓷碗在内的陶瓷,后来人们普遍认为,这不是一座自然生成的小山,而是一座埋藏着古人和古器的墓堆。“就在几年前,还有人在大坑里挖掘了一些古人的头骨和瓷器,后来政府文物部门的人把这些物品带走了!”李开玉说。

 

  对于这里是墓堆,当地流传的说法是,古代著名的桂陵之战曾在曹州牡丹园一带进行,而芦堌堆则是其中的一个战场。当异常惨烈的战斗结束后,魏军几乎全军覆灭,成千上万的魏军死亡官兵需要清理。此时,孙膑已将魏国大将军庞涓擒获。望着战死的魏军尸体,庞涓也不禁潸然泪下。便请求孙膑妥善处理阵亡魏军的尸体。虽然庞涓加害过孙膑,但孙膑念其同窗情意,便命令军士将魏军的尸体捡出来和魏军携带的物品一起葬于此地,上面覆盖了厚厚的泥土,还树起了石碑,以示对这些阵亡将士的哀悼,于是也就有了这个堌堆。

 

  “因为时间久远,这个传说是否准确也无法考证,但这个故事着实让人感动。”李开玉说。

 

  唐朝贞观年间,堌堆上建起了庙宇和大殿,人称玉皇庙,又称鲁山庙。明万历二年(1574年),李氏在此建村,因紧邻鲁堌堆,便取村名为鲁堌堆。后来,邻村的芦姓人家成了周围数村的会首,多次重修鲁山庙,后人为了纪念这位芦姓会首,便将鲁堌堆改为芦堌堆。

 

  “记得小时候,我还在这里残破的庙宇里玩耍,但后来这里的建筑全成了废墟。”李开玉老人回忆说,在国民党统治时期,这里有个姓张的团练,他为了居住安全,就在堌堆周围修建了防御工事,后来还把庙宇毁坏了。

 

  解放后,在人民政府的支持下,村民们在堌堆上建设了一座小学。记者注意到,在小学大门旁,一块刻有“芦堌堆遗址”的石碑赫然树立着,显示了这块地方的悠久历史。小学校园十分优美,教室宽敞明亮,走在校园旁,不时传来朗朗的读书声……

  文图/亚伟

 

(责任编辑:正强)

  凡未与本网签订书面协议的网站,不得转载本网及菏泽日报、牡丹晚报所属各媒体电子及平面的稿件与图片,特此郑重声明。部分网站的侵权行为,如擅自转载、更改消息来源以及抄袭等,本网将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追究其相关责任。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版权声明 | 网上订报 | 网上投稿 | 不良信息举报 | 招聘版主
中共菏泽市委外宣办 菏泽市政府新闻办主管 菏泽日报社主办 SEO技术服务QQ:451652942
Copyright© 2004-2015 heze.cn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菏泽网 版权所有